泽一千所官学,而一所官学不过几百人。

    让几十万人接受忠君爱国的教育固然已经不错,但这和朱由检要对抗的社学和族学相比,所影响的人就少很多了。

    好在按照眼下的速度,燕山第三学府和第四学府应该能在几年后突破十万人的上限,到时候朱由检一旦把人放出去,所能影响的学子就是数以百万人了。

    “眼下燕山学府除开第三、第四学府,其余六个基础教育的学府有多少学子?”

    朱由检端起贡茶饮了一口,而朱由校也好奇看向陆文昭,而魏忠贤虽然没看,但也竖着耳朵听了起来。

    燕山学府的事情,在大明早就不是秘密了,谁都知道朱由检的强力手段不是军队,而是这批人。

    “大约五十七万……”陆文昭一开口,朱由校就忍不住看向了朱由检。

    他想知道自家弟弟是怎么养活这么多学子的,毕竟朱由检和他说过,每个燕山学子的投入都是每年六两银子。

    五十七万学子,也就代表燕山学府每年需要投入三百多万两银子。

    这笔银子朱由检基本没有和朱由校要过,而御马监的账面银子也走的很隐秘,根本看不出来有做账的痕迹。

    朱由校看不出来不奇怪,因为从天启三年开始,燕山学府就被划归皇店的官场管辖了。

    也就是说,燕山学府实际是皇店在支出,而数量众多的皇店想要做账,把账面做的让人看不出来哪里有问题,这就很简单了。

    哪怕是信息时代,查一个规模庞大的公司也需要很长时间,更别提这是十七世纪了。

    “眼下每年入学的学子数量在十万上下……”陆文昭一句话,让朱由校更坐不住了。

    十万人,可以说南北京城国子监的人数也就这样了。

    这代表朱由检每年都在产出十万书吏,以这样的速度,只需要十年的时间就能把官员胥吏换一个遍,并且根本不用担心有人贪腐。

    谁贪腐就换谁,想从十万人里面选出几百上千人来替换一批官员简直不要太简单。

    “按照这么多的学子数量,若是十年之后派无可派,弟弟要怎么解决他们的任职问题?”

    朱由校毫无顾忌的询问这一点,因为这一点也是朱元章和朱棣没能解决的一点。

    国家长期的长治久安,这就导致了可以上位的国子监学子开始内卷,每年被抓的官员也就数百人,而国子监的学子又不愿意去做胥吏。

    到了后来、文官开始诱惑他们时,他们便挡不住这种诱惑,纷纷选择了上钩,最后皇帝失去了自己的人才储备。

    “大明在不断地开拓疆域,别的不说,就如眼下,交趾收复之后,最少需要派遣官吏万人前往管理。”

    “小西洋监察使司那边,也需要派遣三千官吏。”

    “另外一说、燕山眼下还有筹备第九、第十、第十一等三所学府。”

    “三所学府需要的教习数量高达万人,这些都需要人来运转才行。”

    “另外……”朱由检看了一眼魏忠贤,随后明目张胆道:

    “官学也应该换一换了,我大明眼下的官学应该有四千余所,按照每所入教习百人来算,也需要整整四十万教习。”

    “更何况、官学不应该止步于县城,而是要下达到乡镇,而每县也需要达到四所官学。”

    “这么算下来、我大明最少要有上百万人成为教习,而这上百万人,就需要燕山学府十年的学子数量。”

    朱由检在故意放话,朱由校大概是听出来了,他想通过魏忠贤的嘴巴来告诉朝堂上的官员们,给他们一些紧迫感。

    或者说、也要通过官员们的嘴巴,给底下的士绅一些紧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