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椅子,毕竟王肯堂这年纪不管放到哪个时代都能称呼上一句高龄。

    在朱由检的示意下,王肯堂坐下,并端坐着解释道:

    “太医院今岁升入御医一百二十六名,医生三千六百九十五人。”

    “至天启十一年,北方一京六省已经布置医生九千九百三十七人,太医院接管了北方七十二府,六百二十七县的一千四百余所惠民药局,岁支药银三十二万六千三百余两”

    说到这里,王肯堂示意道:“殿下,北方的县城已经达到了每所药局有医生五人的局面。”

    “因此,太医院那边的医生,今岁应该调往何处?”

    王肯堂倒是对朱由检规划的全民医疗普及的计划期望很高,主要是因为就目前来看,惠民药局的支出并不算高。

    一京六省基本占据大明三分之一的人口,如果以此反推,那说明即便全民医疗普及也只需要百万两的开支罢了。

    不过,这也是因为治病成本低导致的结果。

    说白了,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医生也就是治治头疼、感冒、发烧、外伤等疾病,加上有自己的药田,治病的成本并不算高。

    另外以大明现在的交通和科技,一些复杂的疾病,人还没送到药局,病人就已经驾鹤西去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治疗成本较高的疾病会慢慢的出现,医疗支出也会不断地增多。

    不过,那是未来的事情了,朱由检管不了那个时候的事情,就好像朱元章时期的惠民药局也只能在朱元章时期大展手脚一样。

    想到这里,朱由检反而询问王肯堂:“依你之见,这些医生你希望派往何处?”

    王肯堂被朱由检的反问弄愣了,不过他很快就反应过来,回礼道:

    “若是可以,理应派往贫苦落后的地方,而非江南富硕之地。”

    说到这里,王肯堂也解释了原因:“江南富硕之地,只要不是家中男丁遭遇疾病,那男丁前往城池打工,基本是能付得起诊金的。”

    “自太医院接管各地惠民药局的药田后,各地药局不曾售卖药材,基本免费发放,需要收取的只有诊金,因此对于富硕的江南来说,他们反而是最不需要免费惠民药局的地方。”

    “依下官之见,理应将这批医生下放到朵甘、关外三省、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旧港、交趾、麓川等地。”

    王肯堂的话一一说出,朱由检闻言也不断颔首表示认可。

    当王肯堂停止了发表,朱由检也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朵甘的事情可以等一等,这批医生,以及日后的医生,就按照你所说的,派往比较贫苦的省份,各省的惠民药局若是需要修葺,便列一份名录交给承恩,承恩会派人核查。”

    “只要没有弄虚作假的情况,一律应允。”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亦或者是未来,人只要有了条件就会往好的,经济繁荣的地方走。

    经济繁荣的地方,医生自然就会多,这个从惠民药局在江南的分布就能看出。

    在朱由检以前,大明从没有官方培养医生的例子,自然也就没有分配医生去地方发俸禄的例子。

    但即便如此,江南的惠民药局却足足有三千六百余家,在药局的大夫足足有两万九千多人。

    相比较之下,在朱由检以前的整个北方,惠民药局的大夫数量只有不到五千人。

    虽说江南占据天下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但占据三分之一人口的整个北方,却只有不到江南六分之一的大夫数量,而西南和两广之地就更别提了。

    因此,对于朱由检来说,好的资源全部集中头部就是浪费。

    今年太医院的三千多医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