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全家绝户,那土地就收归朝廷,分发给新的百姓。

    当然,全家绝户这种事情是极少发生的事情,在这个没有汽车火车、也没有那么多煤气的时代,除了瘟疫和兵灾、饥荒,其它灾害很少能出现全家绝户的现象。

    “云南这些化肥还没有普及,等到有了化肥,两亩地估计就能养活一个人了。”

    “按照鲍老丈家里的情况,五十二亩地,足够养活二十六个人。”

    听着刘顺的话,朱慈燃简单阐述了一下大明的农业发展,紧接着又反驳道:

    “若是鲍家四个孩子都回了家,娶妻生子,那不出十年,恐怕鲍家就能从六个人,变成二三十个人。”

    “历朝历代开国之初都是人多地少,贞观年间斗米不过三四文,按照我大明来算,每石米也不过三四十文,结果呢?”

    “从贞观元年到乾封二年,不过四十年的光景,前唐便已经土地不均了。”

    “到开元十年,连百年时间都不到,府兵制就难以为继。”

    “府兵尚且如此,百姓又该如何?”

    “移民实边是必须的,开垦也是必须的。”

    “叔父说过,国朝之耕地,若是全部开发,可获地四十余亿亩,草场便有百亿亩。”

    “这些土地看似很多,但与人口相比呢?”

    不论朱慈燃情感上如何偏向百姓,但他实际上是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的。

    尤其是这一路走来,他的许多理念都被推翻,心里就更知道要怎么缓解百姓压力了。

    缓解百姓的压力,也就是延长大明的国祚,这个并不冲突。

    以大明眼下的耕地,顶多也不过维持三亿左右人口罢了。

    如果能保障油盐肉食,那人均五百斤米,就是一个阀值,一旦不足,那任意一场饥荒都可能会演变成一场起义。

    如果不能保障油盐肉食,那人均便不能低于八百斤米。

    小冰河、旱情、洪涝……

    这些各种自然灾害都会降低粮食产量,一旦粮食降低,就会出现起义。

    还有的现象,便是赋税过高,让本来年收入两千斤米的农民在缴纳赋税后,只有不到一千斤米可以吃。

    这种时候,百姓还能活下去,但如果降低到了八百斤以下,那就要造反了。

    按照大明眼下的人口增长情况,朱慈燃自己都不知道,十年后大明能有多少人口。

    “两亿?还是三亿?”

    如果是两亿那还好,如果是三亿,那大明又要面临土地兼并了。

    土地兼并并不恐怖,因为百姓最少还可以成为佃农。

    最可怕的是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许多百姓无法成为佃农,只能成为流民。

    这还只是三亿人口,如果到了四亿,那大明必须想办法开垦出三亿亩耕地,分发给上亿人口,如果不能,那要么镇压百姓,饿死一亿人,要么兵灾亡国,中原重新崛起一个新的王朝。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由检给大明朝留了一条活路,那就是当国内流民过多的时候,藩国就会成为接纳他们的存在。

    齐国、南昆仑、小西洋……

    给这些藩国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他们能养活数千万人,尤其是齐国。

    至于土民?相比土民,国民的生命更为重要。

    这个血腥的道理,朱慈燃能够理解,这也是朱由检为什么会想着让他日后监国。

    说白了,就是为了让大明输血的同时,放血解解压。

    一个躯体只能承受那么多血,一旦血液过多,不放血的结果就是爆体而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