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十亩属于小康国家,基本可以满足生活日常所需的所有物质,除去一些奢侈品外。
人均三十亩耕地,则是属于发达国家,可支配收入远高于贫困国家。
当然,这还有另一套标准,那就是财富收入。
岁入低于一银子的人口属于绝对贫困,二两银子算贫困,三两银子算相对贫困,五两银子算小康,十五两银子算发达。
以齐王所着的《社会建设》一书中来看,眼下的大明不管从耕地还是财富收入来说,都属于相对贫困国家。
至于齐国和大部分藩国,则是处于绝对贫困国家。
不过金铉不这么认为,因为在他看来,大明的物价太高了,而齐国百姓虽然收入低,但是由于齐国物价极低,因此齐国更像是相对贫困国家,大明应该是贫困国家。
大明资源很多,但人口更多,想要脱贫致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齐国资源多,人口少,机器多,因此在脱贫致富上面,齐国肯定是走在最前面的。
“大明没有做过规划吗?例如何时脱贫进入小康?”
金铉不知道大明没有《五年计划》这种计划经济的事情,因此不由发出了灵魂质问。
对此,礼部主事只能尴尬笑道:“齐王曾经说过,大明需要最少二十年时间才能成功进入小康。”
似乎是感觉太过尴尬,因此礼部主事岔开话题道:“对了,火车站已经有人在等待迎接金长史了。”
“迎接我?”听到这话,金铉还以为是好友成德。
因此,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有些古怪了起来。
对于成德的作为,他是充满了不解的,但也知道站在他的立场,他是很无奈的。
“呜呜——”
“快到东站了。”
当火车的汽笛声响起,金铉等人这才意识到自己二人畅聊齐国和大明变化居然已经过去了那么久。
从清晨到午后,整整三个时辰的时间一晃而过。
在他们说着快到东站后不久,火车的速度也渐渐慢了下来,汽笛声也开始响的频繁。
最终,在他们的注视下,四周开始出现了成片的房屋,而不再是干涸的河道和干裂的耕地。
过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火车驶进了北京东站,而这里也是眼下大明第二大火车站。
当火车停稳,金铉他们与许多从事贸易的商人一起下了火车。
在护卫的拱卫下,金铉忍不住对东站打量了起来。
汉人在建筑上并不拘泥一种形式,而是根据材料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点,尤其是在明代工匠中显得特别灵活。
民间搭建木屋和篱笆是因为就地取材容易,造价便宜,而宫廷建筑也逃不脱这个因素。
秦汉隋唐几代的屋檐挑出墙壁,把墙壁压在屋檐以下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的墙壁是版筑夯土结构,不能淋雨也不能独立承重,所以房子靠木框架支撑。
有的宫殿,还得把屋檐挑出去,给墙壁挡雨。
但到了明代,砖石技术已经开始普及,也开始走上民间大舞台。
这个时候砖墙已经开始独立承重,也防雨,自然没有必要被框架和屋顶所限制,所以框架被埋入墙体,结构也由木结构变成了砖木混合结构。
然后,这个时期的工匠就开始尝试让山墙(房屋两侧)开始高筑,因此形成了后世南方一带的“马面墙”。
当然,这对于喜欢“纯木”美学的人来说是一种退步,但对于明代百姓来说,他们更喜欢砖木混合结构下的山墙。
大明工匠的学习能力和改良能力很强,因此当混凝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