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

    “这不是夸奖,您应该知道……”

    朱由检把七卫一营算上,变相在说、其他十几万人马,实际上还不如训练了一个多月的七卫一营。

    “这……”杨涟有些难受道:

    “每年花上千万两银子养的九边,七十多万人马,只能拉出十几万人?”

    “不然呢?”朱由检轻嗤道:“巩华城是什么样子,估计您看到了。”

    “如果您还觉得不可能,那么我建议您在我前往京城的这段时间中,可以去密云卫和更远的地方看看。”

    “看完之后、您就知道,孤为什么要训练兵马。”

    杨涟这时只觉得备受打击,毕竟对于他这种经历了万历三大征的文臣看来,大明眼下强盛无比。

    这并非是他一个人的想法,也是所有文官和百姓的想法。

    随便找一个万历和泰昌、天启年间的百姓问问,告诉他们大明还有十几年就会亡国,这句话谁都不信。

    哪怕是淮北饥民,也只是觉得贪官污吏太多,而不是大明并不强盛。

    这种错觉,一直到崇祯二年的己己之变,才揭开了明朝外强中干的真实家底。

    眼下天下有四害,藩王、士绅、军官、天灾……

    藩王不纳赋税、盘剥百姓,兼并土地。

    士绅商贾勾结,不交税,不纳粮。

    卫所、九边军官空饷严重,每年吃下朝廷财政70%,但是却没有任何作用。

    最后的天灾与前二者相比都是小事。

    只要把士绅商贾清理、再扫干净吸血的卫所、九边军官,到时候明朝完全可以凭借国力硬抗过天灾。

    粮食不够就收复安南,向暹罗、东吁购买。

    只要走海运,积极屯粮,保证全国所有省份大旱三年都有粮食吃,那么天灾就不足为惧。

    可这条路简单吗?不、很难,甚至比重新再打一次天下还难。

    但朱由检有退路吗?他不解决这些事情,他就要死、神州大地就要沉沦于异族铁蹄之下。

    因此、他没有退路……

    想到这里、朱由检长叹一口气,紧接着又对杨涟道:

    “杨给事中,我这次返回京城,首要做的就是劝皇兄发内努与川兵、浙兵。”

    “眼下辽东和九边的兵马是靠不住了,要想重振兵马,首要就是先守住辽东,在徐徐图之。”

    “只有将九边、尤其是蓟镇的兵马裁撤更换,才能为朝廷节省下银子,才能进一步的练兵,裁兵。”

    “只有朝廷的银两支出减轻,才能减轻田赋……”

    朱由检这话、算是在诈杨涟这个老小子。

    他一直没有摸清楚,杨涟这家伙到底是哪个阶级的,到底是贫农和富农,还是小地主和乡绅。

    东林党人来自天南地北,所有人牵扯的利益都不一样,只有用利益来笼络人,才是最简单直接而紧密的手段。

    果然、在朱由检说出这话后,杨涟便长叹一声道:

    “为百姓减赋自然是好事,可边事难为,减赋之后朝廷又该怎么办呢?”

    当杨涟忧心忡忡的说出这话,朱由检心中立马就跳出了好几种可能。

    首先他是派锦衣卫查过杨涟家底的,杨涟曾祖父杨公铎是成化末年湖广一带的富农。

    由于成化皇帝推广官学,得以免费上了官学,学了学识后,最爱为人打抱不平,因此被人称为游侠儿。

    到他祖父出生时,已经是正德年间了,而当时的风气因为宦官,导致百姓负担比较重,虽然正德剪除宦官比较快,但湖广的百姓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