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听明白了。

    接着,张冲又开始讲了第二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建设营州地区的核心力量。

    凡任何一个地区,要想治理就必须要有一个抓手,一个执行团队。

    而泰山军要想对营州地区进行深度治理,而不是过去的羁縻的话,那就需要在这里建设一支这样的核心力量。

    在张冲的设想中,此战牺牲将士们的子弟将会被迁移到这里作为这一支核心力量。

    这些人将被作为武人群体的核心,世代镇守在这里。

    而营州也会成立军府和州府双元的结构。军府管军,州府管民。

    其中,张冲更是大胆的将整个营州地区都设为一个完整的军府,即营州松漠都督府。

    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护卫塞内郡县,实现天子守在四夷的传统。

    张冲以日后的历史趋势分析,知道日后能威胁华夏的基本就是来自北方和东北方的胡虏了,而营州松漠都督府就是张冲破坏这个趋势所做的第一个试点。

    这个军府的实质就是建立一个东北防御体系。

    为此营州松漠都督府将维持一支较为强大的镇戍军,这里的胡人和更北面的杂胡在被招纳后,就会转为汉籍,同时服兵役,使其肩负戍守东北边防的重任。

    此外,原先被乌桓人掳掠来的十万余户汉人也将落籍于此,作为这一地区的人口主体。再之后,张冲还会从内地重填一部分人口,填补到这里,但数量可能不多。

    而在这里的汉人将不用收取任何税赋,但需要五户抽一丁来从军。这样就能维持大概两万军力的武备。

    而剩下的胡汉人口,将被推行屯田、且这些田土全部归属于农庄。

    但这些农庄却并不属于军府直管,而是由营州州府治理。

    州府在营州征收税赋并不会送往邺城,而是全部留在当地作为维系营州军团的军饷。

    换言之,军府管人口的五分之一的兵,州府管其余五分之四的民。

    但这么高比例的军民比,使得营州地区无疑就是一个军管地区。

    这也是张冲有意安排的。

    营州地区在塞外,控制诸夷,是农耕、游牧、渔猎、采集等多种生存形态的交错地带,可以说民族关系非常复杂。

    因此,更低流动性的军管屯田庄园制可以很好的对这一负责地区进行管理。

    听到这里,张冲又说到了这些军府的核心,也就是牺牲的横撞将子弟们的问题上。

    张冲很清楚,作为第一代的核心,这些人与他的恩义是能保证忠诚的。但随着几代人过去后,这些人在本地根深蒂固,形成集团,那就会越来越觉醒自己的本地意识。

    为了克服这样的地方的离心力,张冲特意为营州开了铨选。

    也就是说邺城每年都有固定的吏员的名额用来分配给这些营州士。

    这样做的好处,一个是可以可以让这些为国守戍的勇士们有一个进身之阶,这会让他们感觉有奔头,而不会土豪劣绅化。

    另一个好处就是加深了邺城和营州之间的联系,使得营州士不会被区隔在外。

    这里,张冲特意说明了一个胡人的问题。

    在张冲的规划中,营州的建设成功后,必将会成为一个吸纳塞外胡人人口的漏斗。

    如此就要有一套章程。

    首先在文化上,张冲已经令邺城的蔡邕牵头,去编纂相关的史料,其核心为胡汉同源论,比如什么匈奴人为夏人之后一类的工程。

    如此,每有胡人部落内迁到营州地区后,就会被定汉姓、发汉籍,之后其部酋帅子弟将被迁往邺城担任羽林、虎贲一类的禁从武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