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

    太宗、真宗在位期间,是宋辽军事冲突最为剧烈频繁的时期,双方大仗小仗打了无数次,宋军有两次大举北伐,辽军有五次大规模南侵。

    在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时,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宋辽之间约为兄弟之国,互不侵犯,维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

    宋哲宗亲政后,启用新法,绍述神宗开疆拓土之功,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是宋朝国力军力最为强盛的时期。

    哲宗致力打击西夏,为避免两面受敌,继续维持与辽国的和平局面,至此宋辽之间已近百年未发生大规模战争,丐帮辅左边军,真正针对的也是西夏的武林人士。

    杏子林作为乔峰命运的转折点,他契丹人的身份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夹杂着丐帮污衣派和净衣派权力的角逐。

    丐帮起源在唐末,军阀纷争使得很多农民脱离了土地生产成为乞丐,底层的乞丐为了自保而抱团,丐帮的雏形就此诞生。

    到了北宋初期,经济繁荣,整个社会相对富裕,可以供养到一个庞大的行乞阶层,丐帮也就在此时以一个帮派的形式逐渐稳定下来。

    初始的丐帮成员几乎都只是一无所有的乞丐,而帮会在壮大后,需要更加严密的制度以便对松散的帮会力量进行控制。

    这当然不是文盲乞丐能够设计的,所以丐帮开始接纳一些社会其他的阶级力量,知识分子、小地主、小资,并因其经济条件和社会资源而在帮中安排重要位置。

    这些新加入的阶层,在不能够进入精英阶层成为朝廷官府的势力后,需要帮会的保护和加持,也乐意带着家业加入丐帮。

    新来的阶层在丐帮占据统治地位,自然引得旧有的权利集团受到冲击和打压,于是渐渐在帮派内部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势力。

    最底层赤贫弟子组成的污衣派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净衣派,两派以穿着表示自己的派别归属,两派在帮内多次明争暗斗。

    农家出身的乔峰,在当帮主前就是污衣派弟子,更是喜欢与底层弟子大碗喝酒,在底层帮众中极有威望。

    这是乔峰的优点,也是他最大的劣势。

    为人豪爽,处事公正的他,虽然威望极高,但却从来没有刻意的培养自己的死忠。

    污衣派净衣派很多高层,虽然由衷佩服他,但涉及到切身利益,又得知乔峰契丹人身份时,高层竟然大都选择抛弃乔峰。

    乔峰心胸开阔,亲近污衣派的底层,处事公允,立过功的污衣派弟子也会提拔至高层地位,这就更加引起净衣派高层的不满。

    马大元在世时,性格端方正直,温和谦逊,还能在两派中居中调停,马大元一死,徐长老、陈长老、全冠清等净衣派的首领准备借机发难。

    此时一封前任帮主汪剑通所留下关于乔峰身世的遗书,正好给了扳倒乔峰的绝好机遇。

    上一代净衣派领袖汪剑通选择乔峰继任帮主,也未必就是心甘情愿,一开始,汪剑通或许是不愿意丐帮帮主传给乔峰,故而给他设置艰难而又繁多的条件。

    虽然加大了乔峰获取帮主之位的难度,但坏处就在于每当乔峰解决一件,在帮内的权威和盛名就更重一分。

    直到所有的任务都被乔峰完成后,汪剑通知道帮主的位置传给乔峰以外的任何人,都会引起帮众极度不满,引起权利失衡,而继任帮主者,也不可能摆脱乔峰的地位和掌控,出于忧虑,而非期望,才使得汪剑通决定让乔峰得到领袖地位。

    净衣派元老徐长老,本就对乔峰执掌丐帮不满,却不敢公然与其对抗,乔峰在帮内声望极高,丐帮底层大量污衣弟子都对乔峰视若神明。

    一旦净衣派与乔峰势力发生火并,必然吃亏,但是乔峰是契丹人身份的真相一旦揭露,那么情况就不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