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处大概是两三丈,两岸都有大片土地。

    东北方向有一片山林,说是山,其实就是丘陵,最高处也不过是二十多丈,七八丈的小山坡比比皆是,其中树木丛生,还有大量动物栖息。

    北面、西北面、西面以及西南面都是一片平原区,森林植被都比较茂盛,据说再往西一点原来是一个村落,黄巾之乱时破败下来。

    沈晨勘察了几天之后,最终打算将村庄定在了沙河北岸,距离河流大概有二百多米。

    同时在南岸、村庄外围开垦大量田地。

    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沈晨想挖地道,河流附近的土壤太湿润,不利于挖掘,所以就把村庄离河流远一点。

    用水问题也简单,修建水渠就行。

    并且刚好在这附近是沙河最窄处,只有七八丈,可以修建一座桥梁,这样南北两岸的田地就可以统一利用起来。

    村庄的东面就是那片丘陵,沈晨也打算在这片丘陵里搞个大工程,在丘陵上方修筑碉堡,下方修建庇护所,地道直通村庄,这样即便是有敌人进攻,也能够立即躲藏起来。

    除此之外,沈晨还让家家户户修建一个茅房,按照他画的要求,在每家后院地下挖建出一个四四方方的地窖,同时上方还要建造夯土茅屋,用来养殖牲畜。

    汉朝虽然有茅房,但基本都是高门大户或者县城居民才有。普通乡民有间房子就不错了,往往就是一个简单的夯土或者木屋,外面是堂屋,里面是卧室,最多加个厨房,很少会修建专门的茅房。

    真正到我们后世那种农村标准房屋,要到明清之后。

    因为沤肥技术要到南宋才出现,元朝开始普及,明清时期就传遍全国,汉朝人并不懂这门技术。

    而沈晨穿越之前,是学建筑设计工作,在设计院工作。

    虽然基本都是做民用建筑设计,但以前读书的时候,去全国各地旅游,采风地方建筑特色,见过不少古代遗留下来的碉楼、庄园、城池,也见过很多农村老宅。

    所以对于农村建设还是有一定心得。

    目前来看,以黄门亭的人口想建造城池不太可能,不过却可以建造邛笼。

    这种东西其实东汉就有,乃是西凉羌族所创,一直到清朝大小川战役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连火炮都打不穿。

    沈晨经过几天勘测,最后终于规划了田园区、住宅区、邛笼区以及一部分地道暗堡。

    邛笼地道暗堡都是古代建筑设计,春秋战国一直到东汉都存在,只是设计不合理也不规范,因此没有特别流行。

    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只适合小规模建造。

    即便后世抗日时期冀中平原最出名的地道战,也都是村庄内部挖通地道,而不是大规模挖掘。

    因此搞游击和应对小规模战争的时候,就特别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