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和平年代倒是勉强能接受,但古人都有云要取长补短,这个时候中国最缺的其实就是非文科生。

    战争时期,真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并非嘲讽。

    而非文科专业里,对落后的中国最有价值的应该就是工科,甚至超过理科的价值。

    毕竟欧洲强大靠的是工业革命,工业对应的就是工科嘛。

    至于其他的理科、医科、法科、商科等等,都会随着工业的强大自然而然配套跟上。

    只不过民国时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走这条道路。

    李谕现在看到工科学生像看到宝藏男孩一样,格外关注,比如其中一个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机械专业的张锳绪。

    严复同样明白这个道理,他是搞过实业的,可严复主要搞的不是教育方面,无能为力。

    两人现在拟题比较纠结的是不知道他们的水平如何。这些人大都只提供了文凭,并没有成绩单之类的作为佐证。

    两人联系了京师大学堂以及北洋大学堂的一些教师,分专业拟出了试题,最终在难度的考量上比较保守。

    考试进行得很快,结果是唐宝锷与另一位叫做金邦平的成绩最好。

    曹汝霖、张锳绪在第二等;陆宗舆还有其他人在第三等。

    这份成绩单严复送了上去,慈禧很快就亲自组织殿试,并且按照规矩把光绪拉了出来。

    不过当留日回国学生们看到殿试题目后,彻底傻眼,与此前李谕以及严复出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殿试题目有两道:其一是《楚庄王日训国人申儆军实论》,其二为《汉武帝诏举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论》。

    完全是以前科举考试的策论,与新学风马牛不相及。

    不知道是不是下马威,曹汝霖等人完全蒙圈,不知道如何下笔,只能硬着头皮写。

    第二天李谕知道了考试题目,心中觉得真是搞笑,这种选才标准,分明就是在奴才中选人才,或者在人才中选奴才,说到底还是要选奴才。

    殿试的结果倒是没有再次因为名字而乱了名次,唐宝锷与金邦平成了进士;曹汝霖则是同进士出身。剩下的第三等都是举人出身。

    有了这种名头,日后就有了做官的可能。

    所以这十多名留日归来的学生非常高兴,一起出钱在东兴楼宴请了李谕以及严复。

    学生们心中明白,现在朝廷里真的用新学学生的只有北洋的袁世凯以及湖北的张之洞。

    但张之洞油盐不进,北洋则因为枝繁叶茂颇具攀附价值。

    唐宝锷拿出了从日本带回来的日本清酒,说道:“多谢严师傅以及帝师提携,这杯酒我们敬两位大人。”

    严复说:“诸位日后应当尽心报国,学有所用。”

    留学生们连连称是:“我等谨记。”

    客套话说完,大家又多喝了几杯,气氛渐渐开始活跃起来。

    曹汝霖说:“他日立宪成功,我们的未来将不可限量。”

    陆宗舆说:“一两个月后,五大臣将再次出洋,归国后我想立宪一事就快了。”

    曹汝霖说:“我已经等得急不可耐,你们赶紧出发。”

    目前大部分人都支持改变现状,而且因为梁启超极强的战斗力,立宪派的声音更大。

    要是真能施行日本那种,其实清廷估计还可以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因为立宪后,王室就没什么太大权力,汉人可以立宪的方式再次站上去。

    但问题是清廷很明白入关时自己做过什么,非常担心汉人报复,所以立宪动作非常迟缓。

    由于在场的都是留日学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