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经常说:“今年烧了许多(诗稿),有烧不尽的,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也。”

    傅增湘说:“图书馆的财力终归有限,曾经做过北洋政府高级顾问的英国人莫理循离开中国,留下了两万多本用欧洲各国文字出版的论述中国的书籍,可惜我们无力购买。听说有个日本人开出很低的价格,马上就要购入。”

    “又是小鬼子!”李谕肯定不能让他们占便宜,“需要多少钱?”

    傅增湘说:“差不多2万大洋,日本人只出5000。”

    李谕当即说:“这钱我掏了,捐给图书馆。”

    傅增湘大喜:“就知道李大学士会慷慨解囊!”

    李谕笑道:“以后傅馆长但凡发现流落在外的古籍,就尽管告诉我,我在大同大学里的图书馆面积很大的。”

    傅增湘爱书如命,不然当初也不会找李谕帮着买皕宋楼的宋书。

    ——

    几天后,李谕收到宋子文从上海汽车工厂发来的电报。

    他和刘鸿生的动作非常快,工厂的厂房整体已经建设完毕,大部分从美国运过来的产线也安装好。就是还有一些材料供应需要解决,比如用得很多的玻璃,这东西要是走海运价格就高了。

    早前的几年,国内就有人想生产玻璃,只不过因为技术、资金、战乱的问题,都没有做大。

    李谕记得周学熙有投资玻璃厂的想法,随即坐上小飞机来到天津,见到了他。

    周学熙看李谕穿着的帅气皮夹克,说:“我们刚从英法两国进口过来200架闲置的飞机以及相关配套产品,其中就有这种好看的皮衣,我看了很喜欢,可惜这个年纪穿不了。”

    “简单,纺织厂就可以做,您可以让他们专门做稳重点的款式,”李谕笑道,然后问,“周先生准备投资玻璃工厂?”

    周学熙点头道:“我联合了比利时一家公司,他们提供技术与设备,准备在秦皇岛建厂,名字想好了,叫耀华。”

    “好名字,”李谕说:“就是秦皇岛离着日本人是不是有点太近。”

    周学熙说:“那里地价便宜,而且交通便利,有铁路还有港口。”

    “好吧,”李谕说,“不过最好不要让外资占据太大股权,失去控制。”

    周学熙叹道:“这就不太好办了。”

    李谕说:“没关系,先让工厂建起来,后续咱们再想办法多拿回股权以及管理权。”

    “我们还在筹措初期的资金。”周学熙说。

    历史上耀华玻璃要几年后才会正式运营,李谕肯定等不了那么久:“我去找比利时人谈判,也入股一下,咱们越快越好。”

    比利时人对李谕礼敬三分,他出面谈一点都不困难,比利时人也想早点挣钱。

    民国时期,耀华玻璃的运营非常不错,盈利很好,到了30年代,产品甚至远销国外。

    不过工厂一直被外资掌控,九一八后,比利时的几个股东又暗地里商议,擅自把股份卖给了小鬼子,此后便被日本人控制。

    既然掺和进去,李谕以后就不能让小鬼子捞着好处。

    周学熙是北方工业巨子,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他内心深处肯定也不愿久居人下。不过现在还是先讲迁就着点,不能急于求成。

    北边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李谕随即去了上海的大同大学讲课。

    在他的带领下,国内的科学氛围现在颇为活跃,即便研究环境还不是特别好。

    李谕在办公室看最近的几本从国外邮过来的科学杂志时,有人敲响了他的办公室大门。

    “请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