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对于一名普通的研究员来说,跟着一名诺奖得主打杂,那叫做打杂吗?

    「好的教授。」

    王远沉稳的从徐川手中的接过的材料,切割了一小部分下来,而后迅速的离开了实验室。

    至于徐川自己,则带着剩下的材料来到了辐射室,亲自对这块材料的实际转换能力进行测试。

    测试的方式并不算复杂,将这份材料制造成类似于太阳能发板一样的设备,然后利用辐射强度不同的核废料进行检测。

    从最关键的发电能力,到电离辐射对这种半导体材料的破坏,再到转化效率等方面,看看它能否达到规定的指标。

    如果能,就代表这种新材料已经研发成功,如果不能,那就要看看是哪方面有问题,然后再来查漏补缺。

    不过对于手中的新材料,徐川信心十足。

    这种新半导体材料,是上辈子完全优化后经历了实际运用验证的。

    在性能和安全性方面完全可靠。

    .....

    花费了一些时间,在实验室其他研究员的帮助下,徐川将这份新半导体材料加工成了一个简陋的设备。

    连接在上面的各种检测设备让它看起来有些像是以前老式的拖拉机车头上的发动机。

    尽管它看起来有些丑陋,但可是名副其实的最顶尖,最前沿的科技。

    整套设备的核心由半导体辐射电能转化材料+此前研发的防护材料组成,前者完成辐射能对电能的转换,后者作为安全保护措施防止里面的设备出现意外后核辐射泄露出来。

    至于连接在上面的各种检测设备,后期在完成后都是需要拆除的。

    穿戴着由无铅纳米复合重构防护材料制成的防护衣,一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隔着一面铅玻璃利用设备将一份带着浓重核辐射的核废料送入了全封闭的里间实验室中。

    在核废料从封闭的铅箱中取出来的一瞬间,安置在全封闭实验室中的各种辐射探测器尖叫蜂鸣了起来,各式各样的警报声不断响起。

    而在实验室的另一个观测室中,徐川和韩锦等众人正透过监控观察着整个实验。

    从显示屏上的辐射计数上可以看出,正在进行实验的辐射室中,辐射计量已经超过了一千毫希(v),且这个数值正受核废料的影响在不断拔高。

    如果没有任何的防护,人类进入这种强度的辐射环境中,基本意味着死亡。

    这还是经过处理后的核废料,其辐射强度,辐射量等各方面都经过处理的。如果是核电站中正在燃烧的核燃料棒,其强度比这个恐怖多了。

    ......

    实验室中的辐射并没有持续累计增高下去,在核废料安置进专用的设备中全封闭起来后,探测器上的警报开始降低,核辐射形成的辐射计量也开始因为实验室中其他设备的吸收逐渐削弱。

    不过对于核辐射来说,这种削弱是有限的。

    当吸收材料饱和后,吸收材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新的辐射源,源源不断的释放辐射污染,直到数百数千年后携带核辐射散尽。

    这也是为什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即便是当时的红苏处理掉了清洗了2100万平方米「脏土」,至今乌克兰都依旧有很大的一片区域仍因污染太重而不宜居住,且要过好多年后才能安全耕种的原因。

    核废料放射出来的污染,需要的衰变时间太长了。

    不过这原本的缺陷,对于如今的徐川来说,是一个巨大优势。

    辐射时间长,意味着它的发电持续时间也长,可以说没有任何燃料能比核废料「燃烧」更长的时间了。

    如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