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秦安国开口问道:“核工程一般不都是靠海的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需要大量海水来完成降冷循环什么的吧?”

    徐川笑了笑,道:“这是惯性思维了,核电站什么之所以建在海边,是因为需要大量海水来反应堆释放热量发电之后的余热带走。”

    “此外,沿海一般都有持续的风力,有利于气体的扩散。内陆地区的放射性气体容易在当地积聚,造成核污染。”

    “而可控核聚变虽然也需要降温,但它并没有核辐射一类的风险,毕竟它的聚变原料是氘氚这两种无害物质。”

    “并且不需要像核裂变发电站一样将燃烧原料一次性填入反应区,它更像是火力发电站一样,反应堆中需要多少燃料就补充多少。”

    顿了顿,他接着道:“至于降温,海水能做的事情,淡水自然也能做,金陵在长江的中下游,有着充足的水资源。”

    “而且金陵也算大型工业城市,对于电量的消耗也相当大,再加上苏省的其他城市同样需要大量电能,我觉得建在这里也是可以的。”

    徐川笑着解释了一下,不过他还有一个理由没说的是,上面选的那四个城市距离他目前居住的地方都有一定距离,每次来回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这是他之前主持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时发现的问题,他从南大这边跑去启东都要好几个小时,更别提滨城、津城那些地方了。

    关键是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明明他只要坐车就行了,但在路程上,他却静不下来做研究什么的,别说搞研究了,就是单纯的看书都很难沉浸进去。

    所以每次旅程,对他来说都可以说是在浪费时间。

    如果可以,徐川真不想因为可控核聚变工程到处跑来跑去的,安安静静呆在金陵这边就成了。

    当然,这个理由他就没说了,说出来有种给人太任性的感觉。

    对面,秦安国点了点头,道:“行,您的建议我这边先记下来,等回去后再开会商议一下,如果没什么问题确定修改选址的话再和您联系。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或建议吗?”

    徐川想了想,道:“彭鸿禧教授现在还在水木大学任职吗?”

    秦安国:“这个我不太清楚,不过可以帮忙查一下,是想要邀请彭教授加入可控核聚变项目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彭教授是咱们国家核能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更是开辟并发展华国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主导者,如果能邀请来,那再好不过了。”

    老实来说,将彭鸿禧这位已经八十来岁的老人拉过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尽管华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算得上是世界顶尖一档的,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国内的众多大学其实并没有开设可控核聚变这门专业课程。

    目前在国内从事可控核聚变领域研究的人员,基本都是从等离子体物理、核物理、高能物理等领域转方向跨行业过来的。

    而彭鸿禧院士则是华国核聚变领域的真正元勋级别人物。

    如果不是真的找不到什么合适的人选,徐川也不想去麻烦他老人家,毕竟这位老人今年已经满了八十了。

    至于彭鸿禧院士的学生,之前在核废料重新利用项目中担任负责人处理日常事物的韩锦教授,相对来说还是太年轻了一点。

    之前在他的带领下主导《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的日常工作没什么问题,但要他撑起可控核聚变这种超级工程,就难了。

    可控核聚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中涉及到的技术难点涵盖从等离子体物理到材料研究乃至信息技术研究方方面面,需要繁多的研究单位的通力合作。

    可以说这种超级工程需要协调资源和东西实在太多了,在国内如果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