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虽然小,但里面包含的技术却是世界顶尖行列的。

    有这一份底蕴存在,再加上晚上的理论,他并不需要太过于担心空天发动机的进度。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川都航天航空基地和九泉航天基地的技术支持下,空天发动机早已经完成了设计,目前正在组装中,等待后续的测试。

    至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就更不用多说了,在对撞机这一块,华国有着完整的技术储备,缺少的只是顶级的探测器技术而已。

    在这方面,徐川之前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不过却一直都没时间去做。

    正好现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有了突破,在完成最终的航天飞机之前,他有数个月的时间可以去研究和突破探测器技术。

    “说起来,我感觉你忙碌时间就没停止过的样子。”

    星海研究院的食堂中,郑海端着一份午餐,坐在了徐川对面,忽然开口说道。

    “怎么突然说这个?”

    徐川停下筷子,看了他一眼好奇的问道。

    “没什么,只是觉得你应该要休息一段时间了,太累了对身体不好。”郑海摇了摇头劝解道。

    原本他以为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有了突破,这位应该有一段的休息时间的,没想到他转身就又投入了其他领域的研究中,一天都没有停歇。

    想到前段时间这位从圣彼得堡回来后就累垮生病的场景,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一下他注意身体。

    徐川笑了笑,道:“我也想休息,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无论是航天航空的发展,还是对撞机的修建,都是事。”

    虽然搞学术研究是他的兴趣爱好,他也乐于沉迷于其中。

    但不得不说他现在的状态早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学术研究范畴了,就算是兴趣爱好,也很难让一个人这样连轴不断的工作。

    毕竟他现在的状态不说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工作研究,但他生活中除了研究和学术,好像真的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

    但这个点,倒不是说他不想休息,而是现在还他没法休息。

    正如他自己说的一样,无论是航天航空的发展还是对撞机的修建,都是等着他去做的事情。

    如果说一些管理上的工作还可以交给其他人去完成的话,那前沿技术上的突破,就真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他去完成了。

    没办法,他已经走在了科学的最前沿,一些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没人比他更熟悉,只能自己亲自去推进。

    比如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小型化,如果不是他果断的将研究方向从托卡马克装置路线转向了仿星器路线,并且成功的做出来了改进型超导材料和设计了永磁体仿星器.小型化的突破还需要多久的时间,谁也不知道。

    或许需要十几年,也或许只需要几年。

    但不管进度如何,像现在这样,短暂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将聚变堆做到一辆SUV轿车大小,恐怕是谁都想不到的。

    不可否认星海研究院在其中的贡献,但最为核心的东西,说到底,还是他做出来的。

    虽然徐川也挺想将理论转变成应用技术的工作交给其他人去做,但以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他没法脱手。

    毕竟很多东西不是他给出理论或者说给画张设计图出来就能造出来的。

    理论上的成果他能做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上的研究应用也能很快的跟进。

    就像可控核聚变技术在上个世纪理论就已经完善了,实际应用在他重生回来之前却依旧是永远的五十年一样。

    在大部分的时候,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理论科学的突破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技术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