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面生物圈工程的确可以面向全世界,让世界各国和国际学者参与进来。”

    徐川笑着道:“其实就技术层面而言,月面生物圈工程的技术含量算不上很高,但它的耗资较大,成果相对而言可以说算是公开的。”

    “我建议对国际开放的原因一方面是可以借此机会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如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来华国做研究,甚至是定居、移民等等。”

    “另一方面,让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可以更多的节省我们的经费,将其花费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向全世界开放月面生物圈工程,这是他很早之前就思考过利弊的事情。

    虽说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掺入一些其他国家的间牒或情报人员,但生物圈工程这种东西,本身就算是一项没多少秘密的工程。

    至于为生物圈工程提供能量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什么,那必然是放到自家的月面科研基地里面,也不用担心过多的泄密什么。

    此外,虽然生物圈工程本身并没有太多的顶尖技术,但华国本身也没有研究和发展过生物圈工程的历史,甚至都没有多少这一领域的学者。

    相反,米国的生物圈二号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也在全世界培养了一批对应的优秀学者和专家。

    包括生物圈的温控、湿控、密封、生态循环等领域技术,这些其实也都是相当优秀的。

    米国的航天技术厉害,其实也和生物圈二号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这次阿尔忒弥斯计划发射上去生命维持单元,里面有不少技术都是从生物圈二号中进一步优化而来的。

    借助这次月面生物圈工程,吸引来这些专家学者和获取到一部分的生态循环技术其实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整体来说,让国际学者和世界各国参与进月面生物圈工程,利大于弊。

    对面,老人轻轻的点了点头,对徐川的说法表示认可。

    人才吸引一直都是华国比较薄弱的一环,相对比吸引其他国家的学者来说,他们自己的人才流失更严重一些。

    能借助这次机会扭转一些国际上对他们的固有看法也是相当值得的。

    当然,对于国家整体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开放月面生物圈工程在国际上带来的影响力扩展。

    航天毫无疑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能提前在这一领域站稳脚跟,保持领先的地位无疑是他们的战略部署方针。

    和老人聊了一会航天领域的事情后,徐川整理了一下脑海中的思绪,重新开口道。

    “在载人登月工程已经完美实现了的基础上,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星海号航天飞机的巨大潜力,它能够代替传统的化学燃料火箭开展各种航天活动。”

    “我认为,如今的我们有能力,也有必要将目光落向更遥远的深空。”

    “即:启动载人登火工程!”

    今天过来这里,虽然聊的更多的是月球的开发,但对于徐川来说,他这次过来的目的可不是月球。

    月球上的东西他的确关心,但老实说,自从载人登月完成,华国的宇航员将脚印烙在那片土地上后,他对于月球的期待就已经降低了数个层次。

    再加上月球冰和月面金属矿藏的发现,更是进一步推深了他对月球的了解,揭开了那神秘的面纱。

    目前来说,除非能让他亲自去一趟月球,否则他对于月球的兴趣也就只剩下那么一点了。

    至于生物圈工程和月面科研基地的修建,难度虽然有,但也并非需要他亲自出手才能做到。

    相对比之下,他的目光已经落到了更遥远的那颗棕红色的星球上。

    听着徐川的规划,老人神色微微有些动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