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考题都是朝堂严密看管的,绝不可能泄露出去。哪来的小道消息?你是听谁说的?”
白兴嘉摇摇头:“不知道,我也是听别人说的,是真是假我也不清楚。反正现在大家都在私下里传,只是没摆到明面上来,心照不宣罢了。”
程炎拿过那本试题集,一边翻一边问道:“既然说是有会试考题的信息,那具体是什么样的信息,你可曾知道?”
白兴嘉又是摇头:“不太清楚,或许是题目类似,或许是有雷同的句子和要点,也或许是隐含了什么暗语……反正没人说得准,只能把这本书翻来覆去地背熟,撞到哪个算哪个。”
顾云霁眉头紧皱:“来源不明,信息不明,真假不明,这不就是捕风捉影凭空编造吗?可信度这么低的东西,是怎么令你们深信不疑,争相购买的?”
白兴嘉道:“因为参加会试的考生多是屡试不中的举子,只要有一丁点儿可以中第的机会,都不肯放过。何况这书也不贵,就二十两银子,买就买了,若消息是假的,也不怎么亏。若消息是真的,岂不是赚大发了?这是一方面,至于另一方面……”
说到这,白兴嘉顿了顿,抬起头看了二人一眼后,继续道:“卖书的人说,这上面的模拟试题和答案示例,都是按照翰林院诸大人当年考试的答卷编写的,代表了他们的内心偏好,如果把自己的文章往这个方向学,就能提高被录取的概率。”
说着,白兴嘉翻开书本,给二人解释道:“比如,顾大人擅策论,这上面的好几篇策论都是模仿您当年答题的风格编写的,从行文习惯、答题思路都在复刻您的模式。又比如程大人擅经义,所以这几篇经义解释是模仿程大人的风格。”
“这套试题集总共有四五本,我手上的只是其中的一本,基本上近几届一甲三名的模拟文章都有。只不过二位大人是上一届中的进士,才名远扬,而且会参与本次会试的阅卷,摸准了你们的喜好就相当于摸准了被录取的窍门,所以模仿你们文章风格的是最多的。”
参加会试的考生少说有六七千人,录取定名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从誊录试卷到判阅试卷都需要大量的人手,主要是从礼部和翰林院临时抽调。
通常情况下,翰林院的官员不会被全部抽走,但上一届录取的一甲三名因为能力过硬,又对会试尤为熟悉了解,往往一定会被选为阅卷官。
顾云霁等人自己是从科举考上来的,自有一套奉行的答题套路和方法,等他们坐在阅卷官的位置上,看见和自己答题风格相近的文章,自然会给予肯定。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为了增加录取概率,从答题的逻辑和思路上去贴近他们的喜好,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