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申时行愣住了。

    各地发展不平衡这种事情,古代就有了,而且这个现象在历朝历代都很尖锐,其中一些矛盾甚至搞到王朝快要灭亡的地步。

    申时行也是学贯古今的超级卷王,他想了想说道:“其中因为教育不公平而引起的地方歧视,从汉代就开始有了。东汉末年汉中和关东士族歧视西凉士人,多次商议弃凉,最后西凉武人集团崛起,出了一个董卓杀进了长安。”

    “东晋北方侨族和南方士族的矛盾更是孙恩起义的暗线,引起整个东晋动荡。”

    “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干脆就是这种地方上矛盾的直接体现。”

    苏泽点点头。

    申时行举的这些例子,就是地方上的不公平,导致人才无法流入到中枢,大量没有前途的人才投奔地方实力派,最后导致国家动乱的例子。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唐代了。

    苏泽说道:“都说大唐最早开始科举制度,实际上大唐的科举制度是远不如明朝的。”

    申时行也点点头,大明有千百种不好,但是科举制度确实是在大明一朝才得以完善的,就连东南的选官制度,基本上也都是沿用的大明科举的框架。

    唐代属于科举草创阶段,问题实在是太多的。

    无论是考前行卷,还是大量的舞弊,大唐科举制度更像是九品中正制度向明代科举制度过渡的产物。

    从武周朝开始,对河东士人的歧视,导致大量河东人才无法进入朝廷,最终流向了藩镇节度使,也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因素。

    苏泽说道:“在古代,经济发展主要就是田产,适宜种田的地方自然就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有了土地才能有有粮食,有了粮食才能有可以完全脱产的人口读书。”

    申时行点点头,这一点已经是共识了。

    而中国的粮食产区,也是随着气候和土地资源的开发而逐渐变化。

    隋唐富庶的关中地区,随着关中水利设施的老旧和黄土高原过度开发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再加上气候的变化,到了宋代就到了开封地区。

    而随着气候变化,粮食主要产区进一步的向南移动。

    从元代开始,江南逐步开始成为天下粮食中心。

    才有大明江南文教风声。

    苏泽说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过在我们东南,经济基础已经变了。”

    “除了农业之外,工商也成为地方赋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形成了一部分工商业主的阶层,他们也有能力让子女脱产读书。”

    申时行点点头,其实在苏泽造反之前,江南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了。

    工商业主甚至要比地主更富有,而江南发达的经济,也让这些工商业主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在开海之后,这种现象就变得更明显了。

    商品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所有人都开始有了分工。

    以往的乡下地主,其实日子过得也并不是很好。

    因为很多东西都是买不到的。

    在明代以前的时代,一个高级贵族所需要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自己势力范围内生产的。

    这一点在《红楼梦》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贾府所需要的东西,都是他们府里田庄产出的,家里的奇珍异宝,也都是家里的铺子或者工坊制造进贡的。

    从吃的到用的,贾府很少有东西是外购的,整个贾府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朝贡体系。

    所以大部分的乡下土财主,也只能吃自己家田地的产出,偶尔才能从集市上换一些东西。

    而想要过上比较丰富的日子,就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就不是普通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