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航运的代表,共同进步也没有什么,反正是赚外汇。

    交流一番后,大家都满载而归!

    林志超也带着船王的步伐和笑容,送大家离开。

    心情很轻松,他再也不会将这些视为对手了!

    如今的包宇刚,才区区不到三十万吨的二手船,才筹备第一艘新船;在汇丰银行不可能全力帮助他、日本三大航运公司更信任林志超的情况下,他能在1968年拥有100万吨,已经是非常厉害了。

    九月中旬,港府突然宣布对1955年的建筑条件作出修订,主要规定了各种用途的土地的地积比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容积率),新条例下的楼宇建筑面积要比之前减少20%左右。不过,这个条例在执行上有个缓冲期,容许到1966年1月1日才正式实施。

    港府的本意是,抑制地产过热的情况;殊不知,这个条例一旦实施,变相的炒高了香港地产。

    这是因为,各大地产商会赶在1966年之前,将旗下的地皮进行开发,避免损失20%的面积。

    今年(1962年)供应的住宅可能也就1.1万个,但到1965年的巅峰期,可能要达到2.9万个,增幅简直匪夷所思的地步。

    与此同时,如此多的楼盘开发,自然会导致大量的银行资金,流入地产界;最终导致银行的现金流不足,在1965年爆发大规模的银行挤提事件,波及之广,属于香港历史独有。

    此时,香港中环的商业地皮已经高达2000港币每平方尺,尖沙咀商业区也高达1000~1200港币每平方尺;港九市区的住宅地皮,已经达到200港币每平方尺(地段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仅供参考)。

    “今年港府拍卖的土地资金,已经有1.5亿了吧?”林志超询问进来的胡兆煦。

    “有的,应该是1.7亿了!剩下的三个月,恐怕要稳稳的突破2亿港币,创造历史记录。”胡兆煦对于这些,自然了然于胸。

    林志超敲打着桌面,思考起来!

    今年,长江实业也贡献出近一千万港币,购买两幅很不错的地皮。

    现在一幅油麻地的2万平方尺地皮,已经是400万,若是铜锣湾,恐怕得600万了。

    住宅的价格也大幅上涨,铜锣湾得6万以上一个单元左右,油麻地也得5万港币以上。

    “长江实业还是消化现有的项目吧,就算要拍地,再拿两幅小地盘,也差不多了。”林志超说道。

    胡兆煦毫不犹豫的说道:“好的,我明白了!”

    其他置业商是地产越疯狂,他们越是舍得投资;而自家的老板,是地产越不行,越要进行抄底,而一旦市场太高,便会停止或者放慢脚步。

    此时,便是最好的写照。当然,胡兆煦也明白,长江实业拥有的土地储备,足够开发至70年代,所以老板当然不着急。

    待胡兆煦离开后。

    林志超在思考问题:

    他分析、预测,若是1965年1月开始爆发银行挤提,持续时间大概是一年时间,这段时间地产要暴跌30~40%左右,但不是抄底最好的机会;

    到了1966年,可能会恢复一些,但到了1967年,地产真是大暴跌。可能一个铜锣湾的高级住宅,原本值20万港币,在1967年仅需5万港币,跌幅足足是7成多。重要的是,市场到处是急着出售物业的中高产阶级,便宜的资产遍地都是,他们就等着钱马上移民。

    所以,长江实业几乎在1964年,就会停止开发新的发展项目。当然,也可以开发一幢半山豪宅大厦,但不会进行出售。

    稍微做做样子,免得讲林志超是先知。不过这几年,长江实业都是开发大项目,一年可能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