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业广点点头,说道:“林生既然看中,那我也讲讲对方的条件,那就是需要注入9500万港币,获得50%的股权。”

    两幢大厦的价值就已经高达2亿,这笔投资还是值得的。

    林志超说道:“这笔钱我们该怎么支付最划算?”

    李业广说道:“长江实业集团的市值依旧高达48亿,我建议是发行新股最划算,当然若是林生担心股份摊薄,也可以选择贷款。银行收紧银根,但对你肯定还是非常信任的。”

    此时,李业广也带入林志超的顾问团成员当中,出谋划策一点不含糊。

    目前林志超还持有72%的长江实业股票,若是发行近亿元的新股,股份将摊薄至70%多一点点。

    林志超决定再发行一次新股,毕竟后面还要继续抄底地产,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而目前长实集团的市值还算抗跌,再发一次新股也毫无问题。

    虽然说,这个市值发行新股,较高峰时贬值很多,但现在外面的物业也很贬值,所以站在企业的角度上看,是毫无问题的。

    而林志超持股70%股权后,倒是可以稳定在这个上面,后期慎重发行新股。

    “好,就发新股,我让黄副总经理和你配合,尽快完成这个项目!”

    “嗯”

    随即,安排一番后,黄昌宏便代替林志超送李业广离开。

    长江实业集团发行新股筹集现金,并获得都市地产50%的股权,在香港地产界并不算什么重大新闻。

    此时香港地产公司呈现两极分化:

    一部分是在1973年错判形势,在高峰时大肆投资地产,或投资证券行业,这部分企业因而在石油危机后出现财政困难,因而这类地产公司便要么破产,要么错过发展好机遇;比如这次的都市地产,连主导权都交出去,原企业主只能黯然下台;还有像恒隆这样的‘地产虎将’,也因为高价购买邵氏的物业,造成现在没有资金可以抄底。

    一部分是充分利用股市,将其持有的股票在高点套现,且没有在股灾前大肆扩张的地产公司,这类公司可以凭借手中的现金,抄底目前便宜的物业,甚至还能发新股,抄底市场上的物业。比如长实集团、新鸿基、新世界、恒基兆业等。

    这个时候,林志超也很关注李家成的长和地产发展情况,发现李家成果然有些手段,市值是上市的两倍,差不多八千万港币。当然和前世相比,就差很远了,连在伦敦和多伦多上市的资格都没有。

    再加上今年失去华人行大厦、都市地产投资的控股,林志超觉得李家成除非是穿越者,否则绝不可能成为林志超的对手。

    当然,其实林志超早就不把李家成视为对手了,这些年甚至成为了好朋友。在外人眼中,林志超这个地产商会会长,是很欣赏李家成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