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红薯土豆等耐旱作物的推广,苗疆的人口增长速度也极快,每个家庭有三四个幼儿乃稀松平常之事。据杨邦宪估计,当下播州控制的苗疆人口已近二百万,其中大部分是十岁以下的孩童。人口的增长是好事,但也消耗了苗疆的财力。不论是播州官方还是苗疆百姓,家境并不厚实。大部分百姓只能是吃得饱穿得暖,其抗风险能力很弱。当然,苗疆两百万人的口粮即便是天量的数字,霹雳军也能通过贸易解决,可关键是要运进苗疆实在困难。
苗疆地区尽皆山地,道路崎岖难行,这也是播州军能在蒙古大军的多次进攻之下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近些年来,播州也修筑了通往云南、巴蜀和六盘水等工矿地点的官道,但总体来说不论是道路的宽度和长度都差强人意。这种道路状况,要支持上万人的军队作战已经勉为其难。仅将一斤赈灾粮食从巴蜀运送到苗疆,路上消耗便会达到五斤,根本无法运输两百万人的粮食。更重要的是巴蜀和云南大理粮食只堪够用,只能从南洋地区调粮而来。即便是从最近的交趾运粮,每运到苗疆一斤粮食,路上便会消耗十斤以上。这个成本即便是财大气粗的霹雳军也无法承受。
历代王朝赈灾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运粮到灾区,以煮大锅粥方式让灾民苟活,或者说让他们有希望,不致于造反。另一种办法便是将灾民引向未受灾的地区,称之为就食。待灾害结束之后,灾民再回到家乡重建家园。后一种赈灾办法成本较低,但百姓对于背景离乡有着极深的恐惧,因为许多灾民会因缺粮病饿死在路途中。未受灾地方的官府和百姓对于流民的到来也极为抵触,甚至会设垒阻止,因为伴随着流民到来的,是盗抢甚至是烧杀等严重的治安问题。
经过与霹雳军高层商议,在征得杨邦宪同意之后,欧阳轩决定双管以下,一方面就近调粮进入苗疆,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救助灾民。所谓以工代赈是指灾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霹雳军提供的粮食。要吃上饱饭,灾民中的壮劳力便要参加道路、水利设施、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修建。老弱病残和孩童只要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也能吃上赈灾粮。另一方面则是迁移百姓到外地,这不是简单地让灾民就食,而是让要将苗疆的百姓移民到粮食充足,生产条件更好的地方。话说苗疆这地方虽然山川秀美又资源丰富,但粮食生产条件实在太差,要安居乐业实在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