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而言便是花式足球,客观性要高于主观性,而第二种的“筑球”则恰恰相反——

    ‘筑球’更讲究对抗性,球场中间会竖起一个大球门,高约三丈,宽约一丈,以彩带结网,只留出一个尺许见方网眼,唤作‘风流眼’,

    筑球有规定的参赛人数,往往是双方球队各派出十二人,分着不同颜色的球衣,立于球门两旁,组成“左右军”在长宽为十丈大小的方形球场中对垒。

    左右军均设“头球”,“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角色;就如同现代足球赛里的前锋,前腰,后腰,后卫,守门等分工;每个球员都司职其位,承担不同的击球任务;

    每场蹴鞠比赛还设有两名“度部署校正”,担当裁判一职。

    宋澈站在球场旁,仔细观摩了几场蹴鞠对垒,总结出了古今差异:

    第一,场地与球门:

    现代足球赛,标准的绿茵球场要比古代大上三四倍,且左右各设有落地球门,而古代球场仅有十丈长宽,也就是个边长二十多米的正方形,且球门仅有一个设在中场,球门上的“风流眼”与篮球框差不多大;

    第二,技巧与方式:

    古代的蹴鞠赛,总体而言一个字“顿”,除击球手跑动较为频繁,其他辅助者基本是“站立打桩”;

    当然,双方共二十四人,站在十丈长宽的场地中,即便是想跑也没机会;

    关于技巧,宋澈作为一个老足球迷,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古代蹴鞠者技艺要比现代职业球员高得多;

    莫说是专业鞠客了,便是眼前王府的家丁,脚下功夫也十分了得;毕竟“风流眼”不过尺长,如此小的一个风流洞,用脚将球射入其内,本就是超高难度;

    再者,这个古代的人真会功夫!有的身轻如燕,有的怪力乱神,这些武艺若能放倒现代,比星爷拍得《少林足球》还要精彩;

    第三,规则与裁判:

    古代蹴鞠自然是没有现代那么多规则,只要不用手触球,不做太过分的动作,裁判都不会叫停比赛,反正双方队员只管将脚下皮球往风流眼里怼便是,谁射入得多谁便赢得比赛。

    几场蹴鞠赛观摩下来,宋澈心中也有了定数——将两个时代的玩儿法相结合,取长补短,觅一个既不失古代风采,又不失现代激情的方案,必能叫这蹴鞠热潮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