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够大,谁也不怕。

    “老汪,我怎么觉得,今天这事怪怪的?里面许多人都不认识不说,怎么扯到新政上了?”

    太学生程元凤小心观察着“示威静坐”的队伍,低声向好友汪自强嘀咕。

    “我也纳闷。太学不过三四百人,这人潮汹涌的,恐怕得有上千人吧!”

    汪自强向后看去,人潮汹涌,吃喝嬉笑,许多都是陌生面孔。

    “不止是人,我等只是要针砭时弊,劝阻君王对外用兵,怎么扯到新政上了?这其中是否另有蹊跷?”

    程元凤低声说着,不忘给同窗授业解惑。

    “你看看这些人,有些虽然衣冠楚楚,有些是太学生的装束,但许多人言辞粗鄙,举止轻浮,似乎另有来头,不像是读书人。这些人三五成群,咱们会不会被利用了?”

    太学如今三四百人,他们大多数都认识。现在这里面许多生面孔不说,好像各有帮派,让人生疑。

    “什么?”

    汪自强回过头仔细打量,半天才转过头来,眉头紧锁。

    看来,他也觉察到了些许不妥。

    “这些人,恐怕是忧国忧民的士民也不一定。总不会是别有用心吧?”

    半天,汪自强才低声吐出一句。

    “希望如此。要不然,你我就是被人利用,这可不是件好事。”

    程元凤点点头,心里暗暗狐疑。

    太学生虽受大宋朝廷恩养,但其中开明士子不少,许多人都是深谙民生疾苦。和大多数朝廷官员不同,他们眼里还有普通百姓的利益。而新政带来的诸多益处,他们看在眼里,是欣赏和赞同的。

    比如反贪法推行,大多数太学生都是持支持态度,原因就在于官场贿赂横行,贪官污吏太多,已经让他们看不到澄清吏治的希望。

    再比如废止官妓贱籍,许多太学生也觉得是善政。这种属于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的专有“福利”,实在看不出有任何益国益民的作用,不如废除。

    “皇帝对外用兵,是否真有必要?”

    汪自强看了看周围,低声细语,回到了太学生们的主张上。

    “西北军情,鞑靼正在攻打金人。你想,我大宋与金国接壤,鞑靼兵锋正盛,他在金境攻城略地,难道就不会侵入我大宋边塞吗?”

    汪自强的话,让程元凤轻轻点了点头,眉头一皱。

    “话虽如此,但皇帝轻启刀兵,鞑靼又兵强马壮,一旦双方交战,那必是生灵涂炭,山河动荡。到那个时候,后悔莫及。”

    “但你想过没有,若是鞑靼大军公然侵我大宋,黎民百姓岂不是要遭殃?我大宋边军若不早早布防,未雨绸缪,难道要眼睁睁看着鞑靼大军屠戮我大宋百姓,临时抱佛脚吗?”

    二人说着,心里开始变得沉重起来。

    凡事都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现在看来,皇帝在西北布防,似乎又很有必要。

    “放心吧!皇帝爱民如子,又派了那么多军官去西北边塞,在四川练兵布局。边塞不会有事的。”

    程元凤忽然对皇帝又变得信心满满,对阻挠皇帝用兵变得犹豫。

    “程兄,你变得可是真快啊!”

    汪自强嘿嘿一笑,心里忽然浮起一个大大的问号。

    “程兄,陈相公吴相公,还有葛相公他们,似乎对新政很是不满啊。他们可都是朝中清流,不会和皇帝闹翻吧?要是这样的话,皇帝去不了西北,万一有战事,又该如何?”

    临安府尹吴兢、御史中丞陈端常、户部侍郎刘弼,他们这些清流为国为民,为什么要和皇帝的新政过不去?

    那些新政里面,可是有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