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太学生纷纷进言,都是劝赵竑罢兵。赵竑不置可否,把目光移到了其中几位沉默不语的太学生身上。

    “你们几位,怎么不出声啊?”

    这几人沉默寡言,应该是有自己的主张。

    “陛下,我等今日静坐,只是出于公心。边事乃是国事,陛下不会轻言用兵。陛下出兵,必是经过慎重考虑。我等不识兵,陛下乾坤独断即可。”

    太学生郑霖,代表其他几位一直没有开口的太学生说道。

    “诸位,你们知道,你们和金陵讲武堂的学员有何不同吗?”

    赵竑哈哈笑了起来,自问自答。

    “金陵讲武堂的学员,只知道服从军令,从不质疑朕的旨意,因为他们都是军人。你们这些读书人,虽不能领兵打仗,但知道国事为重,朕很欣慰。”

    “请陛下释疑解惑!”

    程元凤微微一愣,径直问道。

    皇帝这是说,太学生不如讲武堂的学员吗?

    “诸位,你们都是读书人,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民生的艰辛。百姓起早贪黑,经年累月劳作,寒暑不避,只有个温饱,但有旱涝灾害,便是民不聊生。”

    赵竑徐徐说来,面色也凝重了起来。

    “百姓受苦受累,只不过为一口饱饭。民生如此艰辛,朕又怎么忍心让他们再被血腥杀戮。如果是这样,朕还有脸面做这大宋天子吗?”

    “陛下,我等惭愧!”

    “陛下爱民如子,为我大宋百姓之福!”

    程元凤等一众太学生一起行礼,个个都是肃然。

    “陛下,即便如此,只需布兵于边塞,防患于未然即可,没有必要与鞑靼正面为敌。君子不立危墙之侧,陛下三思!”

    程元凤不依不饶,还是在劝赵竑息兵。

    “陛下,程元凤说的是。我大宋百废待兴,正在恢复,此时和鞑靼大军交战,实非上上之策!”

    汪自强也是赞成程元凤的规劝。

    赵竑看了看一众太学生,沉默者似乎仍然不少。

    “诸位生员,朕答应你们,若是鞑靼不对我大宋用兵,朕绝不会轻举边事。你们可以作为此事的见证,随朕一同前往蜀口边塞。朕绝不食言!”

    赵竑微微一笑,端起了茶杯。

    以他对历史的先知先觉,以及蒙军一贯烧杀抢掠的习惯,让他们对嘴边的肥肉无动于衷,无异于天方夜谭。

    “陛下圣明!”

    一众太学生一起行礼,许多人心思瞬间活了起来。

    也许,这就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陛下,学生愿意随陛下前去边塞!”

    “陛下,学生也愿随陛下前去!”

    太学生们纷纷喊了起来。

    “诸位,朕在朝堂上说过了,犯我大宋者,虽强必诛。过几日朕会去金陵,会同金陵讲武堂的第二期的毕业生一起前往西北边陲。你们谁愿意前往,在这里留下名字,就随朕一同前往吧。”

    赵竑放下茶盏,脸上笑容亲切。

    “蜀口或有边事,愿意前去的,朕会考虑在西北边塞授官,不愿意的绝不勉强。你们自己斟酌即是。”

    等到了边塞,见识了民生疾苦,目睹了战事的残酷,这些年轻人才会理解他一路以来躬行实践的一片苦心。

    “陛下,学生愿往,为陛下分忧!”

    程元凤首先站了起来,肃拜一礼。

    “陛下,学生也愿为陛下分忧!”

    汪自强跟着站了起来,肃拜而道。

    “好!饮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