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辈知他张松之才!

    刘巴的想法就相对简单一些:彼时想要顺天应时,认为曹操能取天下,所以想去那里躺平的来着。

    但是如今看来,光幕钟意主公,有此祥瑞必取天下,那自然便要在主公身边发挥才智了。

    他刘巴还是要顺天应时的,只不过啊,如今方知天时为何。

    再说了同为刘氏,他刘巴虽然不至于说跟豪强是死敌,但也看不惯,如今看来不去曹贼那里受气也挺好的。

    孔明与庞统则是在一边研究这个孔家。

    “世修降表?”

    “世家跪族?”

    两个被刘备依赖的脑袋对视一眼:

    “看来这后世对于孔氏意见很大……不,这衍圣公家,恩荣过宠,这孔氏仅是孔夫子后裔,又非孔夫子真身,如何这般厚待?”

    “千金市马骨,志在收人心。恐怕天下皆儒,唯望孔家。”

    “唐后兴科举,考试尽儒学?”

    猜想只能到这一步,更多的一个没必要,因为宋离他们实在是太远,如今众人只欲想办法赶上盛唐。

    另一个则是因为需要知晓更多宋朝情报方能的知晓其具体之况。

    【那么我们如今回头看,豪强世家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这个当然是否定的,正所谓事物的发展有利有弊,豪强世家也是一样。

    由于大汉帝国在地方基层组织上的不完善,地方大族的发展壮大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填补了权利空缺,并构成了基础的社会单元。

    这样的豪强确实将地方上的力量凝聚在了一起,豪强世家子弟为了家族的利益会传承技术、研究学术、经营财富乃至于安定乡里。

    这时候的豪强世家是帝国的造血泵,他们没有衣食之忧,能够全力追寻功名,因此也是帝国对外战争的中坚力量。

    但随着世家豪强的坐大,它们就从帝国的造血泵变成了帝国的吸血虫,不仅使得帝国财赋半入其家,同时还锁死了百姓的创造。

    衣食无忧的世家只能创造出来艺术价值,而无法产生其他作用,比如二凤死时候带入坟墓的《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就是那个“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家。

    我们的史册能将魏晋时候门阀士族的所有米虫名字记载的清清楚楚,但那些真正改进了百姓生活,让米虫们过上更好生活的工匠们,却从来没留下名字。

    比如汉代少府所辖,东西织室数千人,各类工匠数万之巨,他们给汉朝贡献出来了精彩且意义深远的各种发明:

    记里鼓车、龙骨水车、水碓、耧车、绫机、擒纵器、渴乌、橐龠等等。

    但他们无人留名。

    汉代唯一一个因为发明留下来名字的人,叫陈宝光妻。

    史书记载她发明了提花机,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六十日就能织成一匹锦缎,一匹锦缎能值万钱,其经济效用无需多言。

    但这样一个女子留下的记载是陈宝光妻,甚至连姓氏为何,是否获赏赐都不知道,佚名。

    但是咱们现在应该没人不知道西方的珍妮纺纱机。

    这便是世家的局限性,上进的世家子弟所学所研究都是为了能够攫取权力,躺平的世家子弟要么寻欢作乐,要么研究艺术。

    事实上咱们先贤对于科学的探索是走的很早的,比如有科学之母和科学之王两个称号的数学。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但是《周髀算经》的作者为了能让自己的研究和著作流传下去,需要虚构出来一个商高和陈子为这本巨作托名。

    《九章算术》更是连作者名字都不知道,《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