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激动之处,李世民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重重一拳砸在桌案上,让同样满心期待的刘仁轨吓了一跳。

    “陛下?”

    李世民摆摆手,略有不好意思,不过看着刘仁轨,眼神略有期待:

    “正则能海战扬名,可是少时有奇人授海战之法?”

    刘仁轨实诚的摇摇头:

    “陛下,臣乃汴州人,少时粗通水性,不懂水战,更遑论海战。”

    李世民顿时有点失望。

    刘仁轨无疑是一个令他惊喜的人才,但如今海上有如此宏图,仅仅一个刘仁轨就有点不太够用了。

    故而随口一问,便是想要看看是否有在野遗贤,但这么看来果然还是多想了。

    随即李世民自嘲一笑,看那后世驳杂学识可见学无止境,哪有那么多生而知之的贤才?

    还是要往治学倾注心血啊!

    心中沉吟着,李世民在甘露殿扫视了一圈,同时在心中将李世勣、刘仁轨、房玄龄、阎立德等人记在了心上。

    后辈说的清楚,因此他大概也能梳理出来,想要建海师的话,海军将士、算学研习、船舶改造,三者缺一不可。

    若要出海,那海船便干系甚大,再由将作监司掌造船就不太合适了,那……

    增设靖海司?不,还是等待会儿将这几人留下商议决定吧。

    沉吟了一下,李世民抬头才发现刘仁轨还在认真瞧着他,明显还在疑惑皇帝为什么这么问。

    将那些想法暂时驱散,李世民亲切问道:

    “那正则可懂算学?”

    说到此刘仁轨略有不好意思:“不甚懂。”

    李世民点点头:

    “既如此,便先入国子监修算学。”

    刘仁轨自无异议,应承下来。

    【英国在鸦片战争击败清政府后,李鸿章做出了一个判断,认为此时的华夏乃是: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个判断没错,但实际上这个判断来的实在是太晚了,这个大变局实际上开始的更早。

    现代海权论中有一句被频繁引用的话: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同理,失去了对海洋的控制,也就会失去一切。

    而东亚海洋的入口我们都熟悉,马六甲海峡,而变故发生的时间其实也能猜得出来:大明时期。

    宋朝时占据马六甲海峡的国家为三佛齐,与宋朝一直保持着朝贡体系,建造了还算强盛的海军。

    后来带宋自顾不暇,三佛齐也被马来人攻灭。

    等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在马六甲海峡建国的已经是满剌加,跟马六甲是一个音。

    满剌加控制港口,明朝为满剌加提供外交和军事保护,所以双方建立了相当深厚的合作关系。

    根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元年开始,满剌加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入贡32次,其中有五次是由满剌加的国王王后带领使团进行的大规模朝贡。

    但这样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各取所需的前提下,后来的事儿咱们都知道,明朝下西洋停止,力量无法辐射过来了,双方关系也自然疏远。

    足以写进历史的变故是1511年,葡萄牙人以七百名士兵、十六艘战舰,以及当地数千雇佣军攻灭满剌加,占领海峡。

    满剌加的王族毫不惧怕:爷身后有大明,等死吧你们!

    但满剌加的求援信直到八年后才送到了豹房皇帝、风流天子、大庆法王、动物园园长、威武大将军朱寿兼正德帝朱厚照手里。

    不过攻灭了满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