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次震撼世人的突破,让他们是隔岸观火的与有荣焉,觉得国人的姓名能够在世界数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骄傲。那么吴桐若是能够在可控核聚变这样的优异表现,可就是让他们实打实,身临其境的震撼和感叹了。

    与会人员的心,从最开始的飘忽猜疑不定,到如今心悦诚服的配合,这其中的历程,都是在与,吴桐实打实的拿出了成果,且拿出了完善的研发方案,是让他们能够感觉的出,判断得出,切实可行的有希望方向。

    能够看到希望的研发方向,对于与这些搞科研的大拿们来说,这才是真真正正让他们追随的,向心力,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凝聚越发浓厚,再加上,吴桐很有智慧的一笔,将万院士、贺院士两位镇山太岁拉出来镇场子,那就更加井然有序了。

    两位“老对头”对视一眼,默契的明白对方想要表达的,达成共识,握手言和,万福年心甘情愿的后退一步,将主导发言权先交给贺院士,不管他再怎么心酸,贺老头有那位好老师,在整个聚变领域的人脉圈子,却是要胜过他的。

    贺院士也没在这个时候,过多推辞,当即简明扼要的把任务细化分派下去,甚至具体到每个版块,每个部件的打造。

    仿星器大体的打造,其实大同小异,都是来源于当年那位超前先辈的初步设计。但是怎么能够更好仿照太阳,成功打造人类能够驾驭掌控的人工太阳,这部分的重点,才是仿星器成败的关键。

    吴桐的初期设计图纸,已经有了细节尺寸的规划,所有参与人员,从小到每一个螺丝钉,大到整个仿星器装置的大部件,都严格按着尺寸打造,最后,精益求精之下,组装就不会存在不匹配的问题。仿星器那样的大家伙,肯定无法一气呵成,分部打造逐渐,这本就是应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