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是河西节度使萧炅,还是赤水军使王忠嗣,只怕都很难匀出一部分兵员来。

    团结兵的含义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半军事化兵员,需要征招的时候就编入“战时编制”,不需要征招的时候,他们就是屯田上的“屯丁”,负责务农打杂。

    但是团结兵的来源,却又很复杂。

    唐代军队正规军编制里,有“普通状态”与“临阵状态”的区别。

    普通状态,即:“队”“火”,对应的有“队长”“火长”。在其上还有编制“营”,对应的统兵之人是“营主”。

    团结兵,是没有这样的编制。他们平日里都在务农,只有临时组织训练的时候,才由“州团练使”集中起来训练!

    但临阵状态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临阵的时候,军队被分为:大将、左右厢兵马使、兵马使、都虞侯等职务,以及对应的军队序列。

    这种序列跟平日里的编制,完全不一样,甚至两支番号不同的军队,也可能被整编到一起。具体哪一支部队和哪一支部队搭档,跟平日里的行军编制无关,只看阵前指挥官怎么安排!

    而团结兵,则是会根据需要,被分配到这些战斗序列当中,与正规边军没什么两样。

    所以朝廷的这道秋防令,是要这些团结兵集中起来临阵么?是为了加强甘州本地的防御么?

    不不不,政令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它只是让郭子仪负责训练这六千人。而这六千人,应该是本地刺史负责调配与招募,交给郭子仪训练。

    至于打仗,这些团结兵归谁指挥,这个问题很深奥,政令上没有说,但显然训练团结兵的人并无指挥团结兵的权力!

    甘州本地也是理论上没有使用这些兵马的权力,可招募和维持团结兵也是需要费用的。这笔钱,甘州府衙还是得自己出,而且这笔钱算下来还不少!

    方重勇将这些训练好的团结兵理解为一个高素质的“兵员池”,是专门为前线河西节度使麾下的军队“补兵”而设立的。

    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政令,方重勇只看到了:粮食,财帛,人力这三个词,其他的全是用来修饰的废话。

    这局面可够严峻的,不仅要凑齐数量不详,但想来就很惊人的钱粮与人员,而且居然还没有团结兵的调度使用权!

    全踏马是给人做嫁衣的活计!

    至于郭子仪提出的设想,方重勇觉得对方用手里那五百人,使用得好的话,看看能不能打出战损比一比一百的所谓“奇迹之战”,好像也挺有意思的。

    起码比念想这六千团结兵要靠谱多了。

    “河西节度府的要求太过于严苛,甘州本地官员都知道无法完成,所以一个个都装聋作哑。

    只是不知道使君要怎么处理呢?”

    严庄小心翼翼的问道。

    方重勇现在变成了他的上司,而且还是他的后台,因此严庄已经不做他想,决定全力支持对方的工作。

    可是,困难是客观存在的,谁也不能凭空变出这些物资。人员也是有限的,他们都是负责生产财货粮食的壮劳力。如果用来当团结兵,必然会影响甘州的地方经济。

    更何况团结兵也不是那么好招募的!

    “当然是要想办法,只是,你有何良策呢?”

    方重勇沉声问道,说了句废话。

    “属下以为,昭武九姓,在本地势力强大。甘州城外,都是他们的城旁。如果要借兵,非这些粟特人不可。

    但问题也不在于有没有人,而在于府衙有没有钱去办这些事。

    只要有财帛在手,还怕没有人么?”

    严庄嘿嘿笑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