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问题。

    普通的绢帛,入了皇宫内苑,那就不再是普通的绢帛了,这些都是贡品。

    它们价格不菲,起码是“进货”的时候,价格不菲。

    拿现在的情况举例来说,一个LV的包包,跟价格一两百的普通包包,如果撇开“逼格”这个属性,实际使用价值差得多么?

    答案是几乎一样,但价格却差了几百倍。

    现在这个LV的包包,已经在家里吃灰了很多年,皮革老化,还烂了不少。这时候,我要拿出去卖,可能也就几百块,因为我没法强买强卖啊!

    但是套到宫人们身上,他们认为“LV包”并没有折旧,当初进皇宫的时候价值几百贯啊!

    现在用来买柴薪,难道不是便宜了这些人么?

    所以可以断定,这些人回宫去禀告此事之后,不但不会被惩罚,还会被嘉奖。而且类似的事情,还会成为一种惯例,成为搜刮民脂民膏的一项专有制度。

    因为他们把宫中用不上的烂东西弄出去了,把急需的生活物品搞回来了。站在帝王的角度看,这种清道夫的工作,必须要有人来做。

    由此可见,李隆基一直在那叫穷,他不是真的穷,而是在非商品经济体系下,宫里有太多用不上的东西。这些东西就跟平常人家的放杂物的杂物间一样,看着都是钱,却又没法换钱。

    用现代通俗的话说,叫:流动性不足。

    白居易反映的问题,其实就是唐朝皇宫没有好办法“去库存”,然后就在权力加持下,用抢劫的方式去搞维持宫中体面生活的民生物资。

    世间的事情,也就那么几种性质。

    损己利人,这是父母才会做的事情。

    利人利己,这是大家都追求的事情。

    但是以上两点,常常在生命中可遇不可求。

    更多的便是退一步的“损人小利,而予己大利。”

    再差一些的便是损人不利己了,这种人便是脑子要去维修的,世间反而是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盛唐转中唐这一段,其实单个人的善恶与作为,已经微不足道,更多是是大局,大势,逼迫得人不能不去铤而走险。

    今日的更新稍晚就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