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徐国生意的原因所在。
都和这么多国家做生意了,就算为了维持这些生意,楚国也不能和其他国家有结盟举动,甚至连偏向性举动都不能有。
这种约束下,楚国当然不可能和魏国结盟。
先前所谓的联合出兵,也仅仅只是定一个方向,然后各自为战而已。
两军都没汇合,一个打河陇,一个打草原,面对的敌人势力都不同,说个联合都是抬举了。
只能说,大方向和大目的一致,双方有默契罢了。
所以楚国背刺魏国,理论上讲,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
这又不是背盟,楚和魏之间,也没什么纸面协议。
顶多是打了一个向来合作默契的生意伙伴,对生意的影响很大,对商业声誉影响更大,今后楚国是别想和各国做生意就是了。
至于其它的,那还真没有。
你魏国认为和我楚国好,那是伱的事情,与我有什么关系?
从大义名分上,楚国没有任何失德,算是保住了最后的底线。
可徐国和梁国,就不是这种关系了。
他们是有明确的盟约,而且还签署了结盟国书的。
要是这个时候,徐国捅梁国一刀,那可就是真正的背盟,失信于天下,为各国所不齿了。
以后徐国想要和各国合作,想要进行各种外交商业活动,那是想也别想,根本不可能了。
各国也都会防着徐国一手,对这个背盟小人警惕无比。
徐国将会陷入比楚国还要孤立的境地。
嗯,这是理论上的后果。
实际情况上,有了楚国这个崛起的变数,各国最终会如何对待徐国,便有些难说了。
毕竟,在抗楚这个最大的大义前,徐国这个重要的霸国,还是一个很难忽视的力量的。
没有楚国,按照原本的国际规则,大伙自然可以随便孤立徐国。
可有了楚国,在生死存亡的压力下,一切就说不定了。
但也正是说不定,所以一切都有可能。
各国有可能针对徐国,也有可能不会,这处在会与不会之间的概率,足够使人产生忌惮,不敢轻易尝试了。
反正徐国就不敢。
已经和楚国接壤,甚至很有可能成为继魏梁赵郑之后,下一个被楚国打击的倒霉蛋。
徐国对于国际帮助的需求,那可是一点也不比梁国少。
没有梁国、魏国、许国、郑国、赵国、晋国等国的帮助,徐国可没信心,在面对楚国的时候,自己能扛下来,不被灭国。
因此国际声誉,对于徐国来说,还是极其重要的。
这也导致了,他明明有着迫切的扩张需求,周边也有极好的扩张方向。
可自己却出于声誉的顾虑,那是半点也不敢向梁国动手。
而武的不行,最后也就只能来文的了。
因此从去年迁都后,在乐安郡站稳了脚跟开始。
徐国就在一边大力帮助梁国的同时,也在不断派出使者,来大梁这边进行沟通,对梁国的君臣进行工作。
这为的,就是想要说动这些梁国高层,和他们商讨,割让、或者说出售地盘的事情。
只要梁国愿意让出一郡,那么徐国愿意付出大量代价,将之买下来。
这个活动,已经进行了大半年,已经取得了不小成效。
到了现在。
眼看大梁快要保不住了,依旧留在大梁城内的徐国使者,更是主动提出了。
梁国割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