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慢了些,时机倒是好找,要是入线太晚,兼顾不到走线,那这绝技施展与否也没甚区别。

    这倒不是什么难点,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时机何走线。

    道路千万条,选择的走线也不止千万,要如何才能找准时机,没有对盘龙岭山路极端的熟悉,是万万做不到的。

    这一点,聂宇已经有了自信,这几个月来,他别的山路基本没有研究,几乎天天泡在盘龙岭山路里了,每一个细节、连同山上的烟头和石子,都了然于胸。

    要是哪天,某个不开眼的司机,在盘龙岭山路上随意扔烟头,肯定会被聂宇发现。

    他轻轻点了点头,这个问题算是过了。

    第二个问题,如何保证后轮的节奏。

    这个问题,谢飞没想过,他是个体验派,可不搞理论这一套,让他驾驶机车演示多少次都成,你要把这个技巧量化出来,再系统教学,可是万万做不到的。

    这东西,说穿了,靠的就是天赋,身体自身的反应与感觉。

    聂宇长期依赖于数据,对于本能的体会反倒不那么自信了。

    他看了谢飞一会儿,见他似乎被这个问题困扰住,也便不再追问,继续研讨第三个问题,何时出弯?

    这也是涉及走线和时机的问题。

    很明显,出弯要比入弯难得多,还要配合入弯的时机考虑。

    侧重入弯,可以提前进行卡位,防止后车超越,但速度却会相对缓慢。

    如果侧重出弯,在后追的时候,卡位铁定是做不了了,但出弯时对尾速的提升,会增大下一个弯道的优势。

    具体怎么选择,还要看比赛当时的情况。

    所以,这个问题很开放性,谢飞回答不了。

    聂宇仔细琢磨了一阵,又问了几个细碎的问题,将心中疑惑一一解开,同时又在脑海中预演了几遍。

    最终,跨上那台陪他征战多年的ninja400,亲自试几次。

    不过......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技术这东西,会了不难、难了不会,谢飞觉得简单,是因为他驾轻就熟,聂宇做的困难,总结起来就俩字手生。

    不过,在这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却要他付出极大的努力,譬如摔车。

    说真的,这一晚上,聂宇什么也没干,净摔车了,前前后后摔了二十来此次,看的谢飞都觉得肉疼。

    几轮下来,那辆精心改造的ninja400已经造的跟谢飞那台车差不多的尿性,可他的技术,却没有半点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