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粤之地,多山野,少平原,不如我楚地开阔,我楚不若择其主要而掌,其余闲之。”

    “而楚地征士,待培养一番,再派遣入扬粤,扩扬粤各城。”

    楚君闻之,沉吟……

    “那扬粤遗民呢,迁往何处,谁来管制?”

    风允的策略,为楚国减少了征战,轻易拿下扬粤,但也留下了太多的扬粤遗民,此时有粮在手,可控一二,但不能只控而不化为楚之劳力,需一长久之计。

    迁往何处?

    楚地何处不比扬粤富庶,若真迁往楚地,谁会同意呢?

    对此孙叔敖很清楚,在殿中的士大夫也清楚。

    “君上,不若让余前往典籍宫,与风子商议?”

    闻声,楚君冷哼。

    “怎么,以国相的才智,也无计可施?”

    虽是如此说,但楚君清楚,孙叔敖的才能。

    其不过掌权几月,楚国的发展,井井有条,比之此前皆要繁盛,光说那与扬粤开战的花销,在孙叔敖的政策下,对楚而言,都不值一提了。

    可见孙叔敖的治国内政之能。

    对于楚君的反问,孙叔敖摇首。

    “君上,这安遗民之策,是风子出,老夫也观阅国风子之书,依扬粤之情,布‘攻而怀柔之策’,接下此任。”

    “但其国事之大,臣即使有自傲之心,但也不能自傲而行,遂希望多位智者的智慧,来择其适合,而行国政。”

    孙叔敖说毕,又看向周围。

    “诸位若有计策,可一一献出,同商国事。”

    闻言,楚君点头,他清楚孙叔敖是一位严谨之人。

    对此,他也没有不耐。

    扫视周围,颔首,表明支持孙叔敖。

    见此,不少人都发言而论。

    其中,屈原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楚君微诧,这想法倒与周围人不同。

    但想到屈原有学玄门,风子之书就是他抄录的,也就释然了。

    观世而御世。

    这是屈原这段时间在扬粤观察情况,而成的御世之策。

    “……”

    ……待说尽之时,天色已暗。

    “暂退吧,明日再论。”楚君示意孙叔敖……

    而待夜间,典籍宫内——

    “风子。”

    “风子。”

    屈原与孙叔敖,皆至典籍宫。

    婢女斟茶…

    “不知两位来此是?”

    “原愚钝。”屈原先行一礼,对风允道:“在扬粤近一月,却没有解决扬粤乱政,此时还得来寻风子想法。”

    来问策的…

    风允点头,望向一旁的孙叔敖。

    孙叔敖知晓风允是直白之人,此时却没有屈原那般拐弯抹角。

    直言扬粤此时的情况,并将今日在殿上众人之策皆说出。

    其屈原之策是为最后——

    治国之士不足,可先以兵压制,行低产之城,稳其民则可,待楚国之士出,再出马上任……

    屈原希冀望向风允,似要风允评价,但又怕风允不满。

    孙叔敖笑而说毕。

    风允沉吟一番。

    “治标之策,虽能解决楚国无多士之难,却不解扬粤遗民骚扰之乱。”

    闻此评价,屈原失落。

    行礼道:“风子,此策是余关于风子《列国·百越》所感悟,此时学而不精,请风子责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