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有,要报纸,凡你们能买到的报纸都拿来。”

    “客官,朝廷现在不让……”

    那店家还在啰嗦,严武已递过两串钱,以及一个不好惹的眼神。

    不一会儿,酒菜便被端上来,托盘下还有几张报纸。

    严武指了指报纸,道:“阁罗凤已经攻下了姚州,以及小夷州三十二城。这消息满城都在传,哥奴想压也压不住了。”

    杜五郎端起酒杯抿了一口,赞道:“好酒。”

    “薛郎因直谏南诏之事被贬,欲借南诏叛乱东山再起。”严武道,“但他忽略了一件事,圣人不喜欢直谏,这与直谏的对错无关,并不是证明了他是对的就能复官。”

    说罢,他再次审视起杜五郎的表情。

    只见那张胖脸上,两条细缝般的眼睛弯了弯,显出有些神秘的笑意来。

    “严兄,你说的问题,我还真知道薛白打算怎么做。”杜五郎道,“好歹我也是春闱五子。”

    “你真知道?”严武似有些不信。

    “我们才不是在逼圣人承认他错了。”杜五郎道:“就像天宝六载野无遗贤案,举子们闹事,闹的也是哥奴蒙蔽圣听、封锁言路,哪里有谁是要圣人认错的?”

    严武这才意识到杜五郎看起来虽然傻乎乎的,但并非没主意。或许是久在那名满天下的薛白身边,见的事多,已有几分能耐。

    如此大概也能知薛白之能了。

    于是,严武问了下一个问题,道:“薛郎若能复官,打算举荐谁来平定南诏?”

    “啊,问我?我自己都还没守选呢。”杜五郎道,“当然,薛白连我阿爷都能推上京兆少尹的位置,这事他当然能办妥。但也得他复官,朝廷决定平定南诏再说啊。”

    谈话至此,严武才肯稍稍提及他的难处,他是一个不愿轻易把弱点示人的人,道:“我得薛郎举荐升官,今到了长安,他已外贬,吏部并不给我告身。”

    “那你找我阿爷没用。”杜五郎爽快答道,“我知道你应该去找谁……”

    ~~

    长安城暮鼓又响。

    酒足饭饱,杜五郎摸着肚皮回到杜宅,回想着与严武的谈话,心里犹十分得意。

    “我也能独当一面了。”

    当薛运娘迎出来之时,他便如此评价了自己一句。

    但话音方落,只见杜有邻已板着脸过来,叱道:“与何人去饮酒。”

    “见过阿爷,是严武,他是薛白举荐……”

    “老夫知他是谁,你随老夫来!”

    杜有邻脸色不豫,径直转回书房,关上门,当即指着杜五郎,叱道:“你知他是何等人便与他去喝酒。”

    “阿爷,严武一看就很有才干,薛白从那么多小官里挑选出他来……”

    “老夫岂能不知?严武是严挺之的儿子。”杜有邻抚须叹道,“当年,老夫与严挺之交情亦不错。”

    严挺之也是开元名臣之一,在姚崇为相时任右拾遗,在张九龄为相时任尚书左丞,当时张九龄原打算举荐严挺之任相,但却被李林甫一石二鸟,双双排挤出京。

    从这方面看,严武是个极适合拉拢的对象,与李林甫有不小的过节,且有才干。

    杜五郎只觉得,怪不得薛白会举荐严武。

    “那不正好吗?”

    “正好?”杜有邻道,“但严挺之这个儿子,性情有些……不同啊。”

    因他与严挺之相识,故而知道些严家家事,皱了皱眉,开口说起来。

    “严挺之是老来得子,快五十岁了才有一个儿子,很是疼爱。但严武的生母裴氏不为严挺之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