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正兴十六年,时任秘书监、集贤院学士报刊院使的王昌龄上表致仕。

    这年他高寿七十又九,自觉小半辈子埋首纸墨,而今天下文风愈昌,不该再由他这个眼昏脑沉的老头子继续主理报纸,想卸任回年少时学道的嵩山看一看。

    暮春三月,太子李祚以弟子之礼为王昌龄牵马执缰,相送至灞陵。

    李祚的老师众多,王昌龄虽只教他诗赋,但师徒间感情甚深。

    眼看李祚依依不舍,王昌龄笑道:“殿下肩负重任,不可作小儿女情态。临别之前,老臣尚有一礼相赠殿下。”

    “老师,是什么?”

    “过些时日殿下自知。”

    说罢,王昌龄拂去一身的世俗尘土,登上马车,沿着宽阔平坦的直道,向着朝阳而去。

    ~~

    与此同时,少陵原,杜宅。

    杜五郎敲门走进书房,只见杜有邻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手里捏着一支铅笔在写着什么。

    “阿爷又在写集注吗?”

    “这次著的是王昌龄集。”杜有邻道。

    杜五郎不由担心道:“阿爷还是量力而行,莫得罪了王公。”

    这话虽不甚恭孝,但不少文人确实是嫌他阿爷诗才平庸,只是运气好才位居宰执。

    果然,杜有邻当即怒叱道:“你这说的是什么话?是王兄亲自登门,请我为他的诗集作注。”

    “为何?”杜五郎颇为不解。

    “自是因老夫集注写得好。”

    听罢,杜五郎微微挑眉,显然不信。

    杜有邻颇气恼这个不学无术的儿子竟还能反过来看不起他的才华,冷哼了一声,懒得与之多言,说起了正事。

    “找你来,是为殿下与阿苽的婚事。”

    “婚事?”杜五郎道:“谁说阿苽要嫁殿下了?此事我可还未答应。便是当今陛下,也亲口说过此事他尊重我的意见!”

    一提到这个话题他就有些激动,提高了声量,显出了他极少有的气势。

    这桩儿女婚事,薛白确实曾私下问过他,被他拒绝之时就表示不会插手,让李祚自己想办法打动他。

    “我答应的!”

    杜有邻声音更大,道:“昌龄兄亲自来为弟子提亲,聘礼我已收下了……”

    “阿爷为何把阿苽往东宫的火坑里推?”

    “小儿女彼此有情,阿苽不嫁殿下还能嫁谁?”

    “谁说她一定要嫁人?”杜五郎道:“便是一辈子嫁不出去,我也养得起这女儿。”

    “你靠种土豆来养全家人!”

    杜有邻拍案怒叱,摆出了父亲的威风,喝道:“滚出去,此事老夫作主了。”

    因他这一句,杜家终究是出了一个太子妃。

    而就在东宫的大礼告成之后,这年秋天,杜有邻收到了一封请帖。

    “秦淮河畔,白鹭洲头,金陵诗会,稽候贵降。”

    再看下面的落款,却是“右谨具呈,王昌龄札子”。

    杜有邻当即重视了起来,询问了一番。

    原来,王昌龄致仕归隐嵩山之后,忽然怀念起曾经在江宁任县尉的时光,遂以老迈之躯又跋涉江陵。

    而时任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的李白也不愿待在长安,辞官游历天下,说是要出海远洋,见识天地尽头的风光。

    王昌龄与李白在金陵相遇,江南文人们认为是胜事,便以他们的名义办了一场文会。

    杜有邻如今因为天子的诗写集注而在文坛颇有地位,少不得要前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