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系统牛逼!

    更快的光镊探测速度,意味着更低的延迟和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

    或者在带宽和延迟基本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适当减少光镊数量,从而降低每一颗量子通讯芯片的体积。

    嗯,也不对,

    如果纠缠量子的寿命足够长,根本量子通讯芯片根本就用不着上亿对纠缠量子!

    可能仅仅只需要用4-8对纠缠量子,就满足基本的通讯,这时候每对纠缠量子对应的,其实就是传统网线里的一根线芯。

    其实在计算出870倍的数字的那一刻,康驰除了感叹系统的牛逼之外,也猜到这台捕捉器中光镊探测技术的大致突破方向。

    或者说突破方向之一。

    之前康驰觉得量子通讯芯片0.1ms的延迟完全不符合量子通讯的逼格,同时为了提升带宽,所以不信邪地还尝试过对暂时‘满级’的量子通讯芯片设计改良方案,其中一个方案就是参考传统硬盘。

    在传统硬盘技术中,读取数据的磁头是保持不动的,它读取和写入的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磁盘的转速。

    因此康驰就觉得奇怪,为啥系统升级后的量子通讯球采用的方案是旋转光镊,而不是量子壳?

    通过康驰的计算,如果让量子壳像硬盘的磁片一样以7200MR的速度转动起来,光镊的读取速度将提升87倍,恰好是现在升级后的十分之一。

    这也是康驰大致猜到它技术升级的原因。

    只不过他那次的尝试最终失败了。

    因为量子通讯想要进行信息传递,要对量子连续进行多次探测才能保证准确率,而想要让光镊跟着量子壳进行纳米级精度的同步转动,难度实在是太高了……

    让量子壳‘动-停-动’也一样难度巨高,哪怕实现了,机械寿命说不定比纠缠量子还低。

    因此康驰最终不得不承认,系统爸爸还是爸爸,

    爸爸都做不到的事情,自己还是别勉……

    安心啃老就完事了~

    660000,720000,780000……

    就在康驰还在琢磨光镊技术的时候,测试程序的监控面板上,纠缠量子的寿命也正以每秒6万的数字迅速地跳动着,

    仅仅只用了17秒,这个数字就成功突破百万,并不停地刷新着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