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单位共过事,只有一些项目的交叉,开会的时候打过照面,完全说不上熟悉,直到后来“电磁弹射太空天梯”项目的立项,两个人才彻底熟络了起来,成了好朋友。

    所谓的电磁弹射太空天梯,其实就是一门炮口朝天的巨大的电磁炮,把太空电梯也就是“太空货舱”一炮射到近地轨道上去,然后经过特殊的轨道工作机器人捕获,最后运输到空间站等区域,对接,完成物资的输送和转移。

    这个方式的好处,就是在需要大量的向太空轨道投送物资时,其单次运输成本比较低,每次发射的成本,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最大的成本是那门巨大的“电磁炮”的修建,相对于传统的火箭运输来说,发射的次数越多,这个项目就越省钱。

    而老马之所以给联合体写信,就是询问联合体是否需要船舶电气工程方面的工程师,他想来上班。

    他说他在本科阶段的一位老师受到了联合体的邀请,不日就要前往云台市红星造船厂去走马上任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也想来,但是因为资历不够,没有受到邀请,所以主动拍电报询问一下,并且展示了一些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和科研成就。

    除了老马,还有小杨,他比自己还要小两岁,而且在曾经的时空,更为熟络。

    和厚积薄发的老马不一样,小杨是正儿八经的天才出生,岁数更小的他,在去年就已经开始攻读研究生了,而且还是西工大,学的是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

    他的来信一方面表达了对联合体的憧憬和向往,一方面表示联合体应该设立“航空系”,他想等研究生毕业之后,来联合体一边当老师,一边搞科研,言语之间充满了他的那种个人风格,不拘束、不墨守成规,很有冲劲儿。

    看到曾经这些老友的来信,说实话王烨心中感慨万千。

    但是关于怎么回复他们,或者是否要邀请他们过来,王烨心中还未决定,而根本原因只有一个。

    现如今的他们非常年轻,正处于自我成长和人生最关键的上升阶段,和那些已经成熟的科学家不同,如果是成熟的科学家想要过来,那王烨自然毫无二话,当然是直接邀请,然后看部委是否审批,但是面对如此年轻的他们,王烨很纠结。

    不是说因为他们年轻,觉得他们实力不行。

    而是因为,一个人的成长,是充满了多种多样的外界因素的作用的,如果外界因素发生了改变,王烨并不确定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是否还会继续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就以王烨自己为例,在曾经的时空中,王烨自己在95、96年之前,其实整个人非常咸鱼,虽然不至于说是在混日子,但是也没有说我要怎么怎么样,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之类的,只是按部就班的工作,各种科研成果也就纷至沓来,该评的都评上了。

    但是从96年之后,王烨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然后才有了一个确切的目标,整个人的成长速度才开始变得迅猛了起来。

    总而言之。

    科技以人为本,或者说科技以“人才”为本。

    随着联合体的人才越来越多,各个科研项目组的进展都很顺利,速度也很快,大量的项目组建立、突破、达到预期目标、项目组解散,这个过程重复的很多,而每一次重读,都带来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而王烨最关注的,其实是材料和金属实验室,毕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材料的进步,技术再先进,如果没有材料的支撑,那也是空中楼阁,就像是在二十年后,国内虽然也能自主制造航空发动机,但是在使用寿命上面,和老美的产品相比,差距非常的惊人,而这种差距,主要就是材料科学的落后而导致的问题。

    还有机床领域,机床的精度确实是考量机床的最关键因素,但是机床的刀具的综合性能和使用寿命,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同样是在新世纪之后,在国产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