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真正悲惨的却是,灶户盐丁辛辛苦苦煮一锅盐,不过得到四斤海盐。

    煮这一锅盐,光柴火都要好几文钱,而这四斤盐也仅仅只能够卖二十文左右,还要被那些衙役官差抽掉几文,算下来也仅仅只能够赚七八文。

    但李弘壁却记得,盐在古代那是和铁一样,属于官方专卖的东西,价格一直以来都比较昂贵,绝对不是便宜货,不应该只卖五文钱一斤。

    比如在嘉靖时期朱廷立《盐政志》记载,嘉庆初年,湖广、江西、南京一带每盐一斤卖银三分四分,到了嘉靖七年时,每盐一斤卖银一分五厘。

    波动很大,各地各个时期都不相同,短短八年时间就相差如此之大,但是哪怕最便宜的时候,一斤盐也可以卖到一分五厘。

    在明朝中叶的时候,一两银子等于十六钱,差不多也就是一千文,这个是比较正常的价格,到明末可以换到一千五百文。

    明初铸大钱“大中通宝”,四文就可以换一钱银子。

    以后的皇帝铸造的铜钱按官方规定是七文折银一分,七十文才折银一钱,而民间盗铸的劣钱甚至要三四十文至六七十文才能兑换一分银子。

    此时属于大明早期,这一分银差不多相当于三十文,也就是说最便宜的时候,这一斤盐也要卖四十多文,最贵的时候那更是要卖到上百文一斤。

    现在盐丁灶户煮出来的盐仅仅只能够卖五文钱,离市场价相差实在是太远了,这也是李弘壁真正愤怒的原因。

    为什么会这么低?

    那还有什么其他答案呢!

    无非就是士绅缙绅从中谋利罢了。

    太祖皇帝朱元璋将户籍分成很多种,什么军户、匠户、灶户等等几十种,并且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也就意味着爷爷是什么,儿子就是什么,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是。

    朱元璋企图用这样的一种制度来维持整个明帝国的千秋万代,规定了所有人的身份,并且这种身份是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不能有任何的变动。

    想要煮盐就必须拥有灶户的身份,但是灶户并不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身份,别看这盐卖的很贵就以为灶户的日子好过,事实上因为灶户只能够煮盐为生,日子比起一般的老百姓还要更清苦。

    盐铁都专卖的制度下,灶户的盐都只能够卖给官府,这价格自然是压到了极点,官府在转手将这个盐一卖,轻轻松松就能够从中赚取巨大的差价,所以这也就滋生了私盐贩子的出现。

    换句话说,这些百姓子民,一直都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而盐政这个脓疮,也不是没有人知道,可是他们谁都不敢说,谁都不敢提。

    直到李弘壁一旨奏章将这脓疮挑破,促使大明朝堂出现了一场滔天剧变,而他却是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