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和东海的好多部落都派人接受了招抚,从肇州到黑水城足足有一百多个寨堡,八九万人。”

    关外与山东兵马的军饷是二十石米外加八贯钱,二十石米运回家里,足够一家五口人吃的肚皮圆滚滚,八贯钱也足够吴孟他们这种兵卒在普通城池过着舒坦日子。

    不得不说,孟章和女真人接触久了,还是十分清楚他们需求的。

    “八贯钱饷在京城够用吗?”朱高煦为吴孟整理了一下领子,吴孟也紧张的回答道:“吃住都在大教场里,没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

    “大教场里好多弟兄都是拿了钱饷后买棉花和白布,托驿站运回家乡。”

    “棉花多少钱一斤,白布呢?”朱高煦询问吴孟,吴孟也不假思索的回答:“棉花六十文一斤,白布二百文一匹。”

    “嗯,白布还好,就是棉花太贵了。”朱高煦颔首,不由感叹棉花有些昂贵,但也能理解。

    棉花产量在江南等地亩产也不过一百五十斤左右,哪怕在北方地区的北平和山东棉花,亩产也不过二百余斤。

    洪武年间山东就被朱元璋下令种植棉花和大豆,以此来供应辽东。

    到了朱高煦入主山东后,又有计划的加大了大豆和棉花的种植面积,不过时至今日,棉花的价格依旧居高不下。

    好在随着辽东的开荒,不少适合种植棉花的土地也种上了棉花。

    缺少了辽东这个棉花需求的大户,日后关内的棉花价格兴许能随着推广而逐渐下降。

    “修建的集镇都安排上火炕和火墙和下水道了吗?”

    朱高煦继续询问吴孟,吴孟也放松了不少,老老实实的回答道:“都修建了,不仅修建了这些,还修建了混凝土的路面,在集镇里走路都踩不到泥。”

    “那就好。”朱高煦点点头,随后转身走到了朱棣的身后。

    他与吴孟的对话被朱棣所听见,朱棣瞧着他三言两语就让吴孟站得笔直,不由得在想这小子收买人心确实有一套。

    不过从二人的对话中,朱棣也听到了不少消息,尤其是大批女真接受招抚的消息。

    “现在渤海有多少人口了?”

    朱棣看向一旁的朱高煦,朱高煦也老实回答:“四十四万六千余口,其中二十四万余口是女真人,不过他们之中有许多都会在明年内迁进入辽东、山东,明年这个时候估计只有十五万左右了。”

    女真内迁,汉人外迁,这是同化的一种手段,大明不像满清那样小族凌大族,而是大族凌小族,因此在北方根本不用担心被同化的问题。

    哪怕把整个东北、漠南漠北和西域的人口都算在一起,也不过二百余万罢了。

    将他们丢到一千六百余万人口的北方大地都十分稀疏,所以对于大明向东北开拓,朱高煦基本没有担心过任何同化问题。

    倒是相比较北边,南边就有些难办了。

    不管是麓川还是暹罗、高棉、安南,这些国家人口多则数百万,少则百余万,偏偏大明在西南的同化不足,一旦深入内陆就有被同化的风险。

    也就安南这样有漫长沿海线,可以用海运来移民的地方,朱高煦能有把握靠时间来持续移民同化当地,像西南和三宣六慰就要困难许多。

    “四十四万人,种五百多万亩地?”

    朱高煦的汇报,让朱棣想到了渤海的耕地面积,不由得感叹渤海开发速度和富裕程度。

    在他看来,也只有挽马、耕牛充沛的渤海才能做到一个人料理十余亩地了。

    对此朱高煦也解释道:“关外冬期长,粮食的亩产也不过每亩八九斗,这次郑和下东洋带回了不少日本国的耐寒作物,辽东那边也会试着培育看看,能不能培育出耐寒些的作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