饷。”

    郁新解释过后,朱棣也抚须颔首,对安南的事情也彻底放下心来。

    “安南的事情就由老二伱自己看着办,明年俺去了北边后,你便以太子监国的身份坐镇南京,主持科举的事情。”

    “儿臣领谕。”朱高煦作揖回礼,朱棣见状也摆了摆手:

    “没事情就散了吧,俺这边政务还多,就不留你们吃饭了。”

    “臣等告退……”朱高煦与郁新作揖,随后退出了武英殿。

    由于事情太多,二人也没有停下来闲聊,郁新往文华殿去了,朱高煦则是坐着金辂前往东华门。

    抵达东华门时,这里已经准备了一辆马车和百余名马步兵,显然朱高煦是准备前往外城。

    换乘马车,朱高煦在走出内城的时候看了眼外城的情况。

    历经两年半的太平日子,南京的人口是越来越多。

    朱高煦还记得洪武二十七的时候自己走朝阳门,朝阳门外不过只有一个小集镇。

    当初拿下南京从这里进入内城时,那小集镇也没有任何发展。

    如今两年半过去,曾经的那个小集镇却是开始了不断地扩建,许多田地都消失,从而兴建起了屋舍。

    朝阳门在外城的官道原本是夯土,如今也铺设了混凝土。

    十丈宽的官道左右兴建着一栋栋崭新的二层门铺,来往行人众多,除了不能行走的中间三丈外,其余基本都挤满了人。

    沿街看去,街巷纵横交错,两旁建筑鳞次栉比,商铺、酒楼、茶社、当铺、钱庄、相馆、画寓、戏台、浴堂、民房等错落其间。

    街上人流熙攘,车水马龙,各类冲天招牌夺人眼目,呈现一派热闹景象。

    向前方看去,还能看到由官府所立的牌坊,上书“朝阳市街”。

    “现在南京城有多少人口了?”

    朱高煦看着窗外的热闹景象,心里不免升起一股自豪感。

    在一旁侍奉他的亦失哈闻言,也笑着汇报道:“足有四十二万六千余人,两年半间增加了近六万百姓。”

    “这是好事,不过也是负担。”朱高煦颔首,但却觉得这也是负担。

    “负担?”亦失哈不解,朱高煦便解释道:

    “生活在城里的人口多了,那生活在乡野的百姓就会变少。”

    “诚然,百姓进城务工是天下安泰的象征,但背后却需要足够的乡野粮食作为支撑。”

    “我翻阅过京城的文册,即便京城的外城有大批耕地,可每年依旧要从四周运入二百余万粮食,数千头猪牛羊群,以及上万只鸡鸭禽类才能满足。”

    “我听闻应天府境内有不少百姓在山下养殖牲畜飞禽,以此来专供京城百姓吃食。”

    “这其中,难免会占到一些可以开垦为田地的地方。”

    “京城日后的人口还会继续增长,若是达到百万规模,那恐怕从武昌至南昌等长江中游百姓都得为京城运送钱粮牲畜。”

    朱高煦这话是根据现状来判断的,而这也涉及农业人口和手工业人口的一个经济问题。

    农民进城这种事情在工业化后进展很快,但基础问题有两点,第一是生产力的提高,第二是小农经济已经无法应对接下来的生活。

    唐代长安城有常住百姓五十万,流动三十万乃至五十万。

    这样的规模,已经是关中八百里秦川能供给的最大上限,甚至时不时还需要皇帝率领百官前往洛阳才能保证百姓的口粮问题。

    明代生产力相比较唐代得到提高,因此才能在中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养活两京这两座百万级人口城池,以及苏杭等数十万级别的人口城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