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教材他已经在去年编写完毕,并且大概与学子们讲述了内容。

    第一批的太学学子已经自学完毕,并开始手把手的交代第二批学子。

    他们学的很粗糙,可朱高煦也没办法,他没有太多时间放在太学。

    他现在想的是先把大概的知识交给他们,然后自己安心治理朝政。

    等有一天自己真的想退下去了,到时候自己再去太学教习也可以。

    “今年入学八百七十六人,为历届最多,都是甲等成绩入学的。”

    亦失哈感叹着这批学子的不容易,毕竟是从十万学子中杀出的八百多人,他们的学习能力毋庸置疑。

    “太学送来的高压锅我看了,杜仲胶不耐热,不过用来制作火炮的轮胎倒是不错。”

    朱高煦提到了一个名词杜仲胶,而这个杜仲胶是大明的特产,可以通过杜仲树来获取。

    除木质外,杜仲树的叶、根、皮、种子都含有杜仲胶。

    因此,朱高煦当初与太学的学子们提了一嘴,希望他们来试试看,是否能用天然杜仲胶来加强高压锅的密封性。

    不过经过试验,杜仲胶虽然具有橡塑的二重性,并且拥有绝缘性,耐水、耐腐蚀等优点,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弹性差,耐热性差,别说承受高压锅的温度,就算是滚烫的开水都能把它烫到卷曲变形。

    因为它的特性,朱高煦只能寄希望于郑和从美洲带回橡胶树,至于杜仲胶虽然缺点也很多,但也可以用在制造硬性橡胶制品,或者用来制作为车轮实心轮胎。

    虽说不如橡胶树的橡胶,但也比铁轮和木轮要好太多。

    “是,奴婢会转告太学的学子们的。”

    亦失哈应下同时,朱高煦也对他说道:“这次下西洋所带回商品不能都放在江南贩卖,光凭江南,肯定吃不下这一百万斤胡椒,更别提其它香料了。”

    “先把他们库存起来,一点点放出。”

    “那第二次下西洋什么时候开始?”亦失哈询问朱高煦,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先休息一年,同时把战船检修差不多后再准备。”

    “对了,西洋贸易区的海商现在有多少报名了?”

    “大小一百二十六家。”亦失哈回答的同时补充道:“听闻朝廷可以保障航道安全,不少人变卖了手中土地,投身下海。”

    “倒是聪明。”朱高煦轻笑。

    虽说大明掌握了最大的香料市场,可印度与阿拉伯地区依旧有大明所需的许多舶来商品,一百二十六家海商,具体能活下来多少家,就看他们各自本事了。

    “通知他们明年开始准备,第三次下西洋将由朝廷的船队带着他们前往西洋进行贸易。”

    朱高煦并不准备按照原历史上一样的进行七下西洋,因为他的目标始终很明确,那就是将美洲的花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橡胶等水果蔬菜及植物引进大明。

    有了它们,山区的粮食产量才能上来,大明的产油也就不仅仅依赖大豆了。

    第二次下西洋,必须要抵达好望角,并在沿途筹建官厂。

    等郑和返程准备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那就是大明舰队抵达美洲的时候。

    做完这一切,朱高煦就可以安安稳稳的治天下了。

    在他这么想的时候,金辂也驶进了西华门,向着武英殿进发。

    来到三龙桥前,前方的大辂停下,朱棣牵着郑和的手走上三龙桥,往武英殿里走去。

    朱高煦见状对亦失哈吩咐道:“你去春和殿帮我处理下奏疏,我忙完这边的事情就回去。”

    “是”亦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