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敢逾越这些栅栏。

    唯有前往矿场时,他们才会穿上不太舒服的粗布麻衣。

    “这东北铁路修建完工后,据闻便要着手开始修建长春至吉林的铁路了,届时有渤海水运和铁路加持,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

    想到这里,朱瞻壑加快了脚步,最终在三月尾巴抵达漠北东部的海喇儿城。

    “有朋自远方来,自然要好生款待。”

    它停在船舶位中,左右是混凝土延伸进入水中的码头道路。

    朱高煦这话非虚言,只要沙哈鲁不傻,就应该知道半个月投送十几万兵力前往哈密是什么实力。

    “之所以今日会把车开上船,全因这车厢是特制的,河对岸没有这种车厢罢了。”

    “等铁路贯通,这些牛羊就可以乘车南下,供南方百姓食用了!”

    “适当展示实力,才能更好的治理天朝麾下的藩属国们,尤其是东北的那两个家伙。”

    况且由于平原面积比较大,当地的人口也比较多,同化较困难。

    这还是朱高煦没把蒸汽机投入纺织业的情况下,毕竟现在大明要解决的是百姓的就业问题,在江南没有新产业前,贸然推动纺织业进入蒸汽时代,这对江南百姓无疑是一种沉重打击。

    朱瞻壑拿着报纸好奇询问,坐在他房间里负责保护他的西厂力士回答道:

    “是来者不善,但若是利用好了,也能让他继续老实十几年。”

    “辽东百姓的收入,主要是家中的工人和吏员,此地的矿工工价每日一百二十文,而煤炭、牛羊等价格又便宜,故此才有闲钱买绢锦绸缎来穿着打扮。”

    朱瞻壑让人买来了一份辽东的报纸,其中引人注目的就是辽东人口突破四百万,耕地达到二千七百万亩。

    见到朱瞻壑醒来,他们作揖道:“殿下,火车正在登船。”

    朱瞻壑没有上车,而是下船站在码头上,看着另一节火车头将火车及车厢拉下。

    四月中旬,在亦失哈的提醒中,朱高煦将朱瞻壑寄来的家书看完。

    “通常都是人车分离,乘客乘船去对岸重新换乘火车。”

    在朱瞻壑的形容中,普通百姓就是农村的百姓,而辽东的农村百姓能穿绢布,这便足以说明实力。

    简单逛了逛,朱瞻壑便北上前往了松原,乘船抵达了鹤城卫。

    “渤海和辽东,谁的日子更舒服?”

    “我还没去过辽东和渤海,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模样。”

    此刻的它正缓缓的向前方驶去,不多时便感觉一阵摇晃,随后朱瞻壑就看到了一艘巨大的马船。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亦失哈为他斟茶。

    几十年前,辽东是苦寒的代表,而今的辽东,虽说不能算上天府之国,但百姓的日子也过得极为舒坦。

    他迷迷糊糊的想要下车,却见到车门处站着两名西厂的力士。

    “我听说,这些年来,朝鲜日本两国多有百姓奔逃进入辽东、隐歧?”

    由于辽东的百姓基本都是山东、淮北迁徙而来,故此朱瞻壑倒是能在火车停靠站点,补给水煤的时候听懂许多。

    “朝弱扶朝,日弱扶日,让他们把目光放在昆仑洲,而朝廷转对他们的本土进行商品倾销。”

    亦失哈在询问,朱高煦颔首:“管是要管,但得看情况。”

    “没错。”亦失哈点点头。

    鹤城卫与几年前没有太多变化,唯一的变化可能就是开垦的荒地变多了。

    这样的物价,莫说在江南,就连在北平都难以享受到。

    这点,朱瞻壑感受的十分清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