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宏渊这才明白淮西战场上的金军反应为何如此古怪。

    由于东路军和西路军是两淮地区的两大战场主力,两军统帅是平级,不存在隶属关系,因此李显忠是无法向邵宏渊下令的。

    他派人送军书来,是阐明情况,请求邵宏渊及时调兵支援。

    邵宏渊击鼓聚将,把淮东局势说了一遍,但赴援淮东却遭到了很多西路军将领的反对。

    西路军以屯驻军为主,而且西路军有自己负责的战区。

    东路军中的屯驻军都不愿意第一时间驰援李显忠,为禁军去啃金兵的硬骨头,更不要说西路军了。

    而且,淮东淮西并没有特别明晰的划分界限,双方接壤地区的对金战斗,是存在着竞争关系的。

    东路军主要是禁军,兵强马壮,而且金军想在东路诱敌深入,实施包围,此前的战斗也有意放水。

    这种情况下,在前期战斗中,淮东宋军的表现殊为优异。

    他们势如破竹,也就不可避免地在与西路军接壤范围内,抢了西路军不少功劳。

    比如在淮东淮西接壤地区的某座县城,西路军与金兵厮杀正酣,东路军杀过来了,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战团。

    西路军付出重大牺牲后,马上就要“夺城”,却被东路军“先登”了。

    这把西路军的这支人马简直要活活气死,差点儿和东路军发生火并。

    在这种恶劣的竞争关系下,东路军倒了霉,西路军许多将领都乐得看笑话,让他们驰援淮东,他们又怎肯甘心。

    手下将领的态度如此消极,邵宏渊不禁打了退堂鼓。

    他可以强令出兵,但怎么行军怎么打,却取决于带兵的将领。

    如果这个将领对东路军抱着这样的情绪,很容易出问题。

    再者,以淮西和淮东的距离,等他的援兵赶到,恐怕东线战事已经结束了吧?

    那不是徒劳远征么?

    邵宏渊思量再三,最终决定,各路兵马谨慎向东转移,咬住正向淮东战场转移的金军。

    咬住他们,把他们拖在淮西战场,也就是变相地替淮东解围了。

    不料,邵宏渊对淮西战场的战略调整刚刚下达两天,杨沅的信使就到了。

    看罢杨沅的军书,邵宏渊不禁愕然。

    李显忠无权对他下达作战命令,可杨沅可以啊。

    作为两淮监军使,杨沅动用了“符节”。

    邵宏渊能敷衍李显忠,却不能敷衍杨沅。

    尤其叫人牙疼的是,杨沅以身涉险,亲自杀进了灵壁。

    如果他这边没有明显的支援行动,一旦杨沅战死沙场,战后复盘,必然追究他的责任。

    邵宏渊一番权衡之后,便击鼓聚将,升帐调兵。

    三衙禁军派驻到淮西的几路兵马,立即从金军转移淮东时布设的防御阵线的薄弱处穿插过去,驰援灵壁。

    淮西屯驻大军则步步为营,在留下部分兵马守城之后,与阻击的金兵且战且进,不断向辽东战场施压,以牵制东线的金军。

    而他自己,则率领从建康都统司抽调的那两万兵马,乘船沿淮河一路向东,接着登岸北上,去攻打金国控制下的彭城、徐州一线。

    这是杨沅对他提出的战术要求,由艾曼纽贝儿拟定的。

    对于这个命令,邵宏渊倒是欣然接受的。

    迄今为止,战火只在我大宋江山上燃烧着,凭什么?

    徐州如今是金国治下,趁着徐州空虚,如果我能打下徐州……

    哪怕只能占领一天,于我宋国而言,也有着重大意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