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书郎世缨上疏请求官家下旨在科举中禁用二程之说以改变慢诞浮夸之士风。

    太常少卿王淮写文章抨击理学使得士子书生多事虚文,能文者多,知道者少,读书不见于用。

    国子监主簿郑丙上疏称“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即理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

    已然拜“木易先生”为师的太学生陈贾,公开写文章抨击“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表面上“以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为事”,其实不过是“假其名而济其伪”。

    一时间,理学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赵瑗见状,顺势接受了这些大臣的意见,决定斥理学为“伪学”,从此严禁传播。

    沈该觉得对于一门学术进行批斥倒没什么,但是以朝廷的名义禁止,似乎有些太过,便想为理学辩解一番。

    可赵瑗回答他说:“道学岂不美之名?正恐假托为奸,真伪相乱耳。”

    终是正式下诏,禁止传播理学了。

    赵瑗还亲自为苏轼文集作序赞扬,并追谥苏轼“文忠”、苏辙“文定”,再赠苏轼为太师。

    这就更进一步推动了蜀学的发展。

    只是,三苏毕竟已经过世了,再为蜀学树立一个活着的榜样,才能更有助于蜀学的发展。

    可是,那位“木易先生”行止如神龙,陈俊卿的人始终未能追踪到他的住处。

    连他这个人是谁都无法确认,不知道他的底细,皇帝自然不能轻言嘉许。

    不过,这时候的蜀学已然声势大振,新蜀学的大宗师木易先生始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倒是为他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颇有点鬼谷子一般人物的神秘了。

    这种神秘,无形中对他起到了另类宣传的效果。

    许多士子文人、朝廷命官以“木学”信徒自诩,也就毫无障碍了。

    否则,一旦此时李师师把杨沅推到台前,让人知道“木易”就是杨沅,反而对这种新学的传播和信徒拥趸的出现,造成一种障碍。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一旦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把杨沅和“大儒木易”画上等号,杨沅这位心学教主,也就能立马收获一大批来自于士大夫群体的门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