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去年(85年)春节期间,方明华专门给张亿谋写的剧本,经过去年一年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终于在今年暑期在全国公映。

    上映之后观众中反响很好,据说影片收入高达110万,这对于第一次执导影片的张亿谋来说,绝对算的上是口碑票房双丰收。

    马上就要庆祝第二个教师节,由中国影协主办,西京电影厂承办的这次创作座谈会,也是作为庆祝教师节的一部分内容。

    作为编剧的方明华自然在邀请之列。

    此时的方明华正在认真看莫岩刚刚寄过来的一个中篇。

    按照方明华的要求,所有签约了“大神约”的作家投稿,无论写的好坏与否,是否决定刊登,都必须经过他最后审核。

    今天看的这本正是莫岩的成名作《红高粱》。

    《红高粱》以抗日战争及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故事中塑造的一系列的抗日英雄都是正义和邪恶的化身。主人公余占鳌是一个热血汉子,身体里面充满了正义与野蛮。

    在中,莫言塑造了一個在伦理道德边缘的红高粱世界,一种土匪式英雄,他们做尽坏事但也报效国家,他们缱绻相爱、英勇搏杀,充满着既离经叛道又拥有无限生气的时代气息。

    方明华没来到这个时代前看过这本也看过拍的电影,文字确实写的荡气回肠。

    只不过.

    谁知道其中的某些描写在后世会引起非议?

    忠实原著吧。

    放下莫岩的稿件,方明华又看着来自影协的邀请函,这不刚好嘛。

    张亿谋可以拍这个片子了。

    这次电影创作座谈会是在西京唐城宾馆举行,参加规格很高,有中宣部、教育部有关领导,时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夏衍,省市有关文化宣传部门领导,以及著名影评人《中国电影时报》,名誉主编梅朵,以及西影厂厂长吴天民,以及《一个都不能少》主创人员一共二十多人。

    会议就“电影和的改编关系”、“《一个都不能少》电影现实意义”等多个方面展开热烈的讨论。

    作为及编剧方明华谈了创作心得,特别是去年陪同史铁声去秦北高原,看到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一些感悟。

    作为导演的张亿谋也在会上讲述了自己在拍摄过程中一些事迹:演员们在片中都使用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大部分演员在片中的身份也与现实中的身份相一致,为了追求真实感,该片中黑板上的口号都是由拍摄地的乡村老师书写的。

    著名影评人梅朵也给这部电影很高的评价,他指出该片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做法有些相似,采用非职业演员,实景和自然光拍摄,大量地使用中远景、冷静而克制的长镜头,保持空间和表演的客观和完整性。

    显示导演较高的艺术把控力,现实主义风格,至纯至朴;除了艺术水平,影片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对社会现实的洞悉。

    无疑,张亿谋是这次创作座谈会中最耀眼的人物,也是国内导演界冉冉升起的一颗行星。

    张亿谋心里很高兴,也很感激。

    他感激两个人:第一个是吴天民,是他将自己的借调到西影厂,为自己拍着这部片子创造一切条件。

    第二个就是方明华,是他专门为自己写了这个剧本,几乎是量身定做。这份情他一直记得。

    平时大家都忙很难见到,今天是个机会。

    老秦人表示感谢的方式也很质朴,首先下馆子请客搓一顿,最好是不醉不归。

    今天下午,座谈会结束,张亿谋就邀请方明华出去喝酒。

    “张导,不是刚喝过吗?”方明华说道。

    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