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下载APP

无广告读最新章节

手机扫码下载APP

无广告读最新章节

公告:书友们,“就爱来小说网”最新域名“www.kushuxs.net”。请您牢记本站网址并加入收藏,手机也可直接访问,会自动进入手机站!
 就爱来手机站
http://m.kushuxs.net
翻页 夜间
就爱来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354章 来了,都老了
,解决了外朝的问题,那丞相自然而然就会失去话语权。

    说一句题外话:刘荣脑海中,为汉家将来百年构造的蓝图,便有这么一个想法的雏形。

    通过庞大的财政压力,迫使丞相向汉天子伸手要钱!

    然后汉天子绕过丞相这个‘对公账户会计’,直接自掏腰包解决国家财政问题。

    然后,丞相就此成为朝堂上的小透明,原本属于丞相的所有权利,都将自此被皇帝收回。

    紧随其后的,便必然是丞相的角色淡化,使得皇帝政务处理压力激增;

    于是,内阁、尚书台之类的‘秘书团’性质机构,便可以应运而生……

    言归正传。

    现当下,汉室的财政状况,其实已经朝着刘荣脑海中的那个雏形发展了。

    ——经过文景之治,汉家两代先帝省吃俭用,给刘荣留下了极为庞大的个人财富。

    与此同时,相府国库又因为汉家轻徭薄税、休养生息的国家总体战略,而始终徘徊在破产警戒线边沿。

    国库的农税收入很多,每年足有近三十万万钱!

    但花钱的地方更多——每年都默认要支出,且完全无法削减的固定支出,便占了国库规定收入的八成以上,乃至将近九成!

    绝大部分固定收入,要用于固定支出;

    除了农税之外,又实在没有,且无法拥有其他的生财之道,想要‘开源’,唯一的办法就是人口、土地缓慢增加,从而拉动粮产总量提高,以此来提高国库的农税收入。

    这显然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事,同时也不可能大幅提高国库的农税收入。

    ——如今汉室,民六百万余户,近三千万口;

    按照太祖高皇帝授民田爵时,所定下的‘一户百亩’的标准,如今汉室,就应该有六万万亩,即六百万顷农田。

    但实际上,经过短短五十年的和平发展,太祖高皇帝曾无偿发放给百姓的每户百亩田,已经缩水到了平均每户不到八十亩。

    如果是大部分农户不再拥有百亩田,或许还能将其归类为土地兼并,少部分人占有了大部分的农田;

    但每户农人平均拥有农田不到八十亩,就不再是土地兼并的锅了。

    ——第一个原因,是人口增长。

    想当初,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汉家于秦末废墟中建国,总人口不过一千三百万,不到三百万户;

    每户百亩田,也不过是三万万亩农田。

    再加上关东行小亩,关东农人的百亩田,实际上只等同于关中的五十亩。

    如此算下来,太祖高皇帝开国之后,很轻松的就用汉家现有的两万万亩农田,安置了天下所有的百姓。

    但五十年过去,汉室人口早就从开国时的一千三百万人,激增到了刘荣元年两千八百万。

    农户数,也从开国时的不到三百万,暴涨到了如今的超过六百万。

    人口、户籍,都是一倍以上的增幅;

    如果汉家还是只有开国时,那二万万亩左右的农田,那汉家的户均农田拥有量,只怕早就跌破五十亩了。

    之所以能维持在如今的八十亩左右,是因为在人口增长的同时,可耕作田亩也在增长。

    开荒。

    将原本荒废的农田,或原本不是农田的土地,开垦为农田。

    如此一来,才有的汉室人口翻倍不止,户均农田拥有量,却只跌了百分之二十的状况。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五十年的时间里,汉家人口增长的速度,无疑比农田的开垦速度、可耕作田亩的增长速度快了不少。

    到如今,单是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