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据探子回报,商队与哲别部一易,原价不过数十万钱的货物,便换回了三匹匈奴公马,外加二百匹老马。”
“据那梁商私下所言,这些马,尤其是那三匹公马,那梁商有门路卖给太仆,以换得千金之利。”
“于是,得获百倍暴利的梁商,萌生了就地调转,打道回府的念头。”
“便是那时,探子们自爆身份,并自作主张……”
说到最后,饶是对那五个胆大包天的下属感到无比自豪,周仁也还是难免心虚的低下了头,并适时的止住了话头。
而在周仁身前不远处,刘荣略显懒散的坐在御榻之上,手握竹简反复查阅间,听闻周仁这番描述,也不忘挑起眉角怪笑一声。
——这件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倒也复杂不到哪里去。
太宗皇帝年间,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情报机构:绣衣卫,在太宗孝文皇帝授意下,经监国太子刘启之手正式建立。
由于这个机构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应对关东宗亲诸侯可能发动的武装叛变,所以在绣衣卫建立后不久,探子、眼线们便大都被散去了关东各郡国。
而梁国,作为关中东门户在函谷关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以及关中-关东往来沟通的桥梁,自然就成为了绣衣卫的情报汇总中心。
探子、眼线们在关东各国收集情报,再各自汇总到位于梁国的临时总部,而后一并转送长安,送到指挥使周仁,以及天子刘启的面前。
也正是通过这个情报网络,长安朝堂才能在吴楚之乱爆发之前,对每一家关东宗亲诸侯的动向,都保持‘细致入微’的掌控。
比如:齐王哪天见了吴王刘濞的使者啊~
楚王和刘濞的使者聊了些什么啊~
赵王刘遂派谁北上,和匈奴人交涉啊之类。
凭借绣衣卫所提供的情报,长安朝堂始终‘先敌一步’,并最终看似惊险,实则游刃有余的,仅凭三个月时间,便彻底平灭了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
而后,自然就是真正的戏肉:削藩。
虽然吴楚七国之乱的平灭,基本奠定了长安中央强硬削藩的事实基础,但先帝刘启谨慎的性子,使得这支情报网络并没有被第一时间收回。
恰恰相反——在吴楚七国之乱平灭之后,长安朝堂对关东宗亲诸侯的监控,无论是绣衣卫这个特务情报机构,还是明面上的军事戒备,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避免关东发生第二场七国之乱,先帝甚至决定牺牲部分边防力量,用于加强对关东宗亲诸侯的监控。
于是,曾经的绣衣卫睢阳临时总部,便也基本原封不动得保留了下来。
只是保留归保留,吴楚之乱终归已经平灭,需要绣衣卫从关东搜集的情报,其实也已经没多少了。
刘荣前不久才刚看过这几年,绣衣卫从关东收集的、关于宗亲诸侯的情报。
什么,河间王刘德舞文弄墨,不问国政啊~
什么,中山王刘胜好色成性,白日宣淫啊~
什么鲁王刘余酷爱游猎、江都王刘非嗜武成痴之类——全是些狗屁倒灶的私密八卦。
真正有价值的情报,也就是关于岭南赵佗的几则,类似于天下第二架黄屋左纛重见天日、南越武‘帝’重现人间之类。
这就导致原本为了打探关东诸侯,而专门设立的情报机构:绣衣卫,在吴楚之乱平定之后,虽然没有被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但也多少有了些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
绣衣卫上下都很急!
因为没有活干,就意味着这个部门没有存在的必要!
若是别的部门倒也罢了——顶多就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