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圣旨传了下去。

    圣旨的内容就是要求即刻建立崇学部。

    这崇学部就是收集天下各方面的才人,让他们在这里面自行研究。

    这几日杨俨也用时间把相当一部分的教材编写下去让他们学习。

    现在培养出来各学科的人才也只是时间问题。

    “皇上,张须陀求见。”

    “朕前几日不是让他回去编订乡约吗?怎么是有什么急事吗?快让他进来。”

    厚重的木门吱吱吱呀一声打开,张须陀拂拂袖走了起来。

    “微臣拜见皇上。”

    “张须陀,可是有什么要事?”

    “皇上丹阳郡蝗虫灾害虽是已经解决,但其留下的后患却仍在隐隐波动着我朝百姓。”

    “偏远内陆地区受沿海粮食波动,大量的盐不到内陆造成了极多数百姓因缺而盐患病。”

    “而同时两广地区也由于大量的蝗虫灾害的波动,导致当地粮食灾害一批接着一批。”

    “尽管周边的谷仓以及黄粱也正在救济,但俨然救济力度已经赶不上解救的力度了。”

    “皇上圣明,还希望皇上能想出一个两全的方法,解救天下黎明百姓于水火之中。”

    听到这儿的杨俨,默默放下了笔。

    最近这一段时间,他都始终跟各位朝臣们在朝堂上周旋,俨然已经忘记了现在所处时代的现状。

    就算是多么的先进,但是也赶不上现代社会的科技水平。

    现代社会的科技水平覆盖之下尚有饥饿的群众,又何况是现在落后的朝代?

    想要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上来控制。

    这首先其一就是对作物的改良和引进,但现在的隋朝谈不上与周围的民族较好。

    更何况当时物种大交换的趋势,可是新航路开辟发现美洲之后才兴起的。

    如今的欧洲恐怕还在封建时代缓慢的蠕动,他既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如何建造船队去引进物种?

    这个办法是行不通了,也只能从粮食保存和粮食运输上下手。

    粮食运输就更不用想了,如今丹阳郡的蝗虫灾害波动到全国抽派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建大量的交通设备。

    也恐怕只会引得民心惶惶。

    至于粮食保存……

    现在的居民们对于粮食保存恐怕还留存在腌制风干这一系列的琐碎程序中。

    粮仓或许更是破败不堪,每年的因受潮受灾的粮食就丢弃一大堆。

    在这方面杨俨倒是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研究研究。

    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生产工具与劳作的改进。

    现在隋朝的生产工具恐怕还十分落后,凭借着他的技术也应当能建造出来一些极其先进的工具。

    这都是时间问题。

    现在最让他头疼的可能就是生产模式吧。

    后世史学界将中国千百年来封建王朝下的农民制度统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集体劳作。

    这样的劳作方式固然精耕细作,但也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和不固定性。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才一直发展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