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也不愿继续读高中。

    下乡之后才知道原以为读书苦,没想到下乡劳作不比读书好多少,于是在乡下苦哈哈熬了好几年。

    这一熬就熬到恢复高考,可惜就他那三脚猫的功夫,看见书就头疼,想通过高考回城无异于做梦。

    为了回城只能另辟蹊径,刚好回城政策放宽,村里也不想再让知青们分薄了他们的粮食,不过大队长不放人。

    李婶小儿子知道大队长是个贪财的,于是悄悄给了大队长二十块钱,便顺利回了城。

    以为回城后会奔向新生活,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回到家房子被侄子占了,工作也没有,幸好还有每月的供应粮。

    李家大嫂以为小叔子以后就在乡下过了,没想到竟然还能回来,眼见小叔子的房子占不到,天天在家里摔摔打打,指桑骂槐。

    李婶小儿子也不是个能受气的,也不管什么嫂子不嫂子,只要说他一句,他总能不软不硬地顶回去。

    知道隔壁住了三个大学生,李婶小儿子有一回就大着胆子过来,问姜青黎现在跟别人那样把乡下的东西拉到城里卖挣差价可不可行。

    姜青黎只是点拨了两句,“这一行现在已经饱和,再进来也没什么赚头。

    你可以从大家的日常生活出发,看除了吃的,大家还缺什么。”

    没两天,姜青黎就发现李婶小儿子开始兜售针头线脑,原来他初中有个同学在纺织厂上班,纺织厂里瑕疵布、碎布头之类的不少,又通过同学认识了其他门路,开始做起了买卖针头线脑的生意。

    一开始,李家大嫂还怕被连累,被人看不起嚷嚷着要分家,后来随着李婶小儿子越挣越多说话声就越来越小了。

    李婶小儿子也是个有能耐的,这段时间挣了不少,还娶了刚从下乡回来也没有工作的女同学。小夫妻现在每天早出晚归,感情好着呢。

    贺大丰神情有些紧张,他下了火车后在火车站附近的招待所住了一晚,今天才拿着陆青青给的地址一路照过来。

    看到这栋气派的院子,贺大丰不由紧张起来,“大嫂,我,我来看看青青。”

    姜青黎侧身让他进来,“大老远过来,累坏了吧,先进屋,青青,快别忙活了,看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