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弩手躲在盾车之后向城头射着箭只,以掩护填河的辅兵和从军民夫。
多次清剿战场后,义军的甲胄已经超过了将士之数,战兵都穿着筩袖铠,或加了披膊的两当铠,辅兵胸前都有札甲片,连填河民夫身上都穿着皮甲、藤甲。
辅兵的铁甲虽然能把胸前防护的更加严密,但前身重后背轻,倒不如身穿藤甲的民夫干活麻利。
这些被征发的民夫大多是汲郡士族的荫户,义军控制了邺城附近后,大致将土地清丈一遍,原先军户兵的田地登记在册,把士族田产收了后,以一户五十亩的标准分给了各荫户。
当然,义军地盘扩张后,各地战兵、守兵家里的田产再次增加,每户按所在各郡情况,所得田产从七十亩到一百亩不等,临阵斩首的奖赏也变为一颗首级二十亩地。
得到田产后,邺城附近的汲郡百姓对义军忠诚度大大增加,甚至还有贫民拖家带口往北走,与南逃的士族成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次攻城,这些民夫干活也相当用心。
城头之上的晋兵也用大弩重弓压制填河之兵,数架投石机连续掷下弹丸,试图摧毁城外贼兵的军械。
上千名辅兵与民夫干活的速度不算慢,照目前进度下去,多半个时辰义军就能将护城河填出两条足够宽的通道来。
感到威胁后,城上的弓弩射击频率大大加快,即便有几十架盾车遮掩,义军辅兵、民夫依然出现了不小的伤亡。
“王弥带兵在护城河一周射箭,压一压敌军气焰。”
为了减少伤亡,李大将军朝跃跃欲试的王弥下令,大旆旗之下旗牌兵挥动令旗,这一千五百名骑兵穿戴好甲胄后翻身上马,在护城河一带来回驰骋,与城头之上的晋兵互射。
发掘了司马家的温县祖坟后,这位飞豹将军在义军的地位上升不少,大将军在邺城整顿降兵时,给他拨了一个满额的越骑营,抛开大将军亲兵,就数他名下的骑兵最多。
义军骑兵多数来自降兵,少数由军吏们选拔训练而成,即便大将军下令全部马鞍都配备双铁镫,所得骑兵仍旧以弓骑兵为主。能以卜字戟、长矛在马上列阵杀敌的精锐之兵还是不多,且大部分被大将军选入亲兵。
王弥辖下骑兵的加入让义军辅兵民夫伤亡速度减慢,但晋兵的反击仍然不可小觑,为了加快填河速度,李昊便让亲兵中的一幢弩兵随他逼近到护城河前。
这群弩兵部分来自原先降兵,部分来自种地壮丁,用刀、戟近战互砍互刺的实力很一般,但强在腹背力量不错,所装备的弩基本上都是腰张弩。
腰张弩往往是单兵弩中弓力最大的,使用时军士们需坐在地上,双脚揣入拇内,两手拉住钩锁,身体向后倾倒,以腰力撑开弓弦,使勾机挂住钒钩。
奇妙之处在于,种地农夫背谷草时,也是身体向后倾倒,将麻绳扯紧后,再翻身而起。
腰张弩张弦的动作与老农背谷草不同在于,一个是前半个动作发力,另一个则是后半程。
因为弓力够大,腰弩兵在一百二十步到两百步都能射中敌兵,为了提高压制能力,亲兵军吏把这五百名腰弩兵摆在了敌军投石机的射程之外。
能威胁到他们的唯有晋兵的腰张弩和靠牛马等畜力拉开的床弩。
“对准自个儿的垛口,看到有人露头就射,不要怕浪费箭只,大将军特地派了辅兵给咱运箭。”
名为李户的弩督提醒着他的下属。
大将军亲兵有六校,整整九千名甲兵,他这种管辖五百军士的兵督也才十八名。
亲兵的选拔标准与正常义兵稍有不同,一般是特选某方面强悍之人,比如这幢腰弩兵,都是靠张开弩弦的次数入选。
义军加大反制力度后,城上晋兵也明白敌兵是来真的,于是不再吝惜守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