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的,当他选择极力维护那孔家人的时候,这个所谓的忠正贤良早就对不起他身上这身皮了,朱厚照对于这些人也从来都不会惯着。
说得难听一些,闵珪就是一个“贰臣”,表面上是大明王朝的朝廷命官,整日里高喊着什么宗法礼制家国大义,暗地里却是无脑偏向维护那孔家人,好像孔家人才是他的主子一样,所以朱厚照对待闵珪异常残忍,直接革除了其功名!
没有了功名在身,闵珪等同于是被废掉了官身,这辈子都不可能再重新起复入朝为官,而且没有这功名特权,他们老闵家也就失去了兼并田地的最大法宝,必须老老实实地缴纳赋税承担徭役!
这也是为何说,功名就是这些士绅缙绅的命根子,一旦失去了功名特权,他们还不如那些耕田种地的农户,因为他们……不会!
新任刑部尚书叫做王鉴之,这是杨廷和主持廷推的结果。
王鉴之是会稽山阴人,乃是琅琊王氏的分支,其人六岁而孤,读书日记千言,不待讲说而知其大意。十三岁,作经义,出语惊人,家甚贫困,丁内艰,日益落魄,伯兄王镔之想让他帮助自己做事来维持生计,被王鉴之所拒绝,王鉴之选择努力读书,手不离书。
成化七年中举但会试落第,成化十四年中进士名次不高,外放为元氏县令,后诏任监察御史,按治贵州,布政有方天下闻名,离任时老弱扶携迎送数十里不绝,堪称一大奇景。
弘治年间,王鉴之仕途顺畅,先擢大理寺右寺丞,历任大理寺少卿,佥都御史、经略紫荆关诸边关,副都御史、巡抚郧阳、湖广。
正德元年,凭借优秀的政绩,王鉴之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历任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
先做南京朝堂班子的六部侍郎,再晋升为北京朝堂班子对应职务,这是大明王朝特有的一大政治现象。
然后若是可以更进一步,即能从侍郎晋升为尚书,正式进入大明王朝的权力中枢,王鉴之就是这样的幸运儿。
除了王鉴之外,还有一个生面孔,通政使丛兰。
这位新任通政使,相比于政绩卓著的王鉴之,就有些略显平庸了。
主要原因,还是丛兰太过年轻了,他是弘治三年的进士,初授户科给事中,进兵科右给事,迁通政司参议、左通政,在任期间也没有什么卓著政绩可言,结果偏偏被廷推为了通政使!
通政使司的职权范围十分详细,它负责接受内外的章疏,并进行敷奏封驳。通政使司的主要职责有出纳帝命和通达下情,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为了确保下情能准确地传达给皇帝,特设了“奏事使”红牌,有重大事情,可以直接持此牌进入内府。通政使司的职责还包括:处理四方陈情进言、申诉冤枉、民间疾苦善恶等事,并且将所有告不公不法等事,分轻重缓急进行处理。
此外,通政使司每天早上还会引奏天下臣民及入递所奏事,确保信息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给皇帝。
正因为如此,通政使司被列为诸司之首,位列大理寺之前,显示了太祖朱元璋对它的重视和期望。
通政使司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朝廷的喉舌,臣民的章奏都经由它传递给皇帝;二是参与廷推。
所以,其最高长官位列大九卿,也是为数不多可以直接入宫面见皇帝陛下的男人之一。
然而由于权力分割和侵夺所导致的,所以通政司的地位逐渐下滑,比如皇帝不再亲政,无法直接向皇帝汇报事务;内阁的地位上升,通政司的权力被削弱;六科也侵犯了通政司的职权;此外,宦官的得宠,文书房的权力扩张,也对通政司构成了威胁等等。
以致于到了大明中后期,这个正三品的通政使司,其地位还不如正七品的六科给事中,通政使这个所谓的大九卿也沦为了吉祥物。
恐怕这也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