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上奏反对。
认为此举悖逆国朝科举伦才祖制,是对科举取士的践踏,无法对天下学子予以交待。
能在朝堂上登堂入室的文官,都是正五品以上官员,他们能晋升到五品以上,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三甲出身。
一个连进士都不是的文官,因幸进而被提拔到从四品。
不仅是对官场常规的颠覆,也是对科甲入仕正统文官,所依仗的根基和荣耀,一种漫不经心的忽视。
当然,官员纷纷上书反对此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他们不想看到,周君兴这样的酷吏,不断得到圣上重用,持续登上高位。
这对在朝文武官员,将是难于估量的威慑和隐患,他们不愿看到因周君兴的晋升,而使得推事院的势力愈发高涨。
谁也无法保证,将来某一天,自己的把柄落在推事院手中……。
但是这一次,嘉昭帝乾纲独断,力排众议,鼎定此事。
因为皇帝要掌控朝政,钳制百官,就必须要有周君兴这样的人物,即便他手段狠厉,声誉口碑不佳。
而自周君兴晋升从四品推事院院事,他也愈发成为朝官群体中的异类,和那些靠着科举入仕的文官,更加势不两立。
或许,这也是嘉昭帝想要看到的。
推事院不需要官声卓著的清名之臣,而需要尖刀利刃,需要只忠心圣君的孤臣。
……
所以,周君兴对这些会试举子所为,难掩厌恶和仇视,不过是出于自家心中缺憾,郑英权自然明了其中原因。
而且周君兴晋升从四品,大概也是到头了,圣上即便再器重他,有些事可一不可再,再想拨冗提拔,只怕也不容易了。
所以,郑英权心中未免没有感叹,因他也是名入三甲的进士。
衙门上官都只有从四品,自己这个六品主事,只要还呆在推事院,只怕仕途也很有限……。
……
周君兴又问道:“最近外面的举子,除了这蓝皮册子的事情,还有其他什么异常之事?”
郑英权回道:“最近除不少举子依照这份名录,四处拜谒相关官员,倒是没有其他逾矩之行。
只是威远伯贾琮的府邸,连日有许多入京举子投帖拜谒,伯爵府门口每日都有人聚集,等候贾琮收帖接见。
不过贾琮以丁忧守孝、读书应试等理由,闭门谢客,但投帖拜谒的举子还是有增无减,也算是神京一桩事迹。”
周君兴奇道:“贾琮并不是春闱主考官或属官,他是个世家武勋,充其量不过是应试举子,怎么会有举子热衷拜谒于他?”
郑英权回道:“贾琮虽出身武勋世家,但他也是雍州乡试解元,乡试上一篇策论宏文,震动天下。
那文中的立身四言,被天下学子视为不易真法,他虽是武勋之身,但在士林之中名望颇高,被天下学子视为同类。
再加上前段时间,礼部大宗伯郭佑昌、太常寺少卿郑俨都因贾琮之故,落选本届春闱主考,在市井中传得沸沸扬扬。
依属下所见,这些举子一是倾慕贾琮的文华名望,再就是对此人有些好奇,所以才会纷纷上门拜谒结识,也不算什么奇事。”
……
周君兴目光闪烁,说道:“贾琮此人不能等闲视之,他是个到哪里,都能搅动风云的人物,抽调几个精干人手,在伯爵府周围设下暗桩。”
郑英权听了这几话,脸上不露声色,心中却有些不以为然。
眼下推事院人手也不算充裕,在他看来贾琮虽然声名显赫,但与推事院关注之事,并无什么牵连,在他身上耗费人力,好像有些不值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