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易》《书》的举子,数量远大于《礼记》和《春秋》。
因后二者经卷字数和难易程度,要远高于前三者,攻读钻研更加耗时耗力。
尤其《春秋》微言大义,常令研读的学子知难而退。
所以,十八房同考官中阅卷专治《诗》、《易》、《书》占多数,阅卷专治《礼记》和《春秋》为少数。
本届会试参考学子过三千余人,除了在誊抄试卷阶段被黩落的考生。
每房同考官原则上都需分阅两百多份试卷,合计过六百多张答卷。
但每房同考官下属阅卷官,在进行试卷初阅之时,会将首场书经试答卷之中,八股时文水准低劣、理义混淆者提前筛除。
学子如连首场基础的书经八股,都无法做到中流之上,在考生基数庞大的基础上,自然没有继续博取上榜的资格。
……
四月初二,本届会试首场书经试阅卷的第一日。
首场书经试为考据举子才学根基,书经试所用八股程文,不仅要义理通畅,更要遵循严格的书写规范。
对举子书经造诣,逻辑缜密,行文水平等都有极高要求。
因此,对于同考官和阅卷官来说,书经试的阅卷评等,比会试后两场更加耗费心力。
同样,对于应试举子来说,首场书经试是否合格,决定他们是否能进入下两轮阅卷。
首场书经试阅卷只进行了半日,各房的同考官下属阅卷官,就已累计黩落八十余份考生答卷。
这些考生都是被评等为时文劣等,但这种劣等只针对会试水准而言,或许这样答卷在乡试还能轻易上榜。
春闱会试本就是处于科举金字塔上层,历来都是优中选优,随着阅卷的历程推进,这样的黩落也会越来越多。
虽然首场阅卷中不时有举子黯然黩落,但也有不少举子的文章脱颖而出。
常有阅卷官看到出彩的文章,会不自禁轻声吟咏,乐在其中,甚至还会相互传诵探讨比对。
这样的场景会让严肃压抑的阅卷大堂,偶尔流露出气韵盎然的学术之风。
……
在人气鼎盛、秩序井然的阅卷大堂中,一位相貌端严的官员在信步走动,举止舒缓,神情俨然。
他不时查看各房阅卷官的阅卷情形,有时也会和侧房中的同考官聊上几句。
此时,随着阅卷份数的持续增多,其中出色的八股文章不断涌现,阅卷大堂中低低的吟咏声,变得有些此起彼伏。
“五经之道,圣贤传续,盖贯天人,维持世变者,至纤至悉,不可胜穷……”
“夫经所以载道也,史所以纬经也,蕴养匹夫之志,近可修身齐家,远可治国安天下……”
“益躬身所履,皆力行之事,神之所聚,锻致知之功……”
这位在阅卷大堂信步查看的官员,听到大堂中那些吟咏之声,脸上或浮出笑容,或恍然沉思,似乎沉浸在这些华章丽句之中。
此人是本次春闱主考官之一,内阁大学士王士伦。
王士伦也是首场书经试的制题人,因此对书经试阅卷十分重视。
眼下只是首场阅卷首日,举子考卷还来不及通过同考官把关筛选,递送到他的案头,他就已自己下场巡查阅卷情况。
此时,当他无意经过一张书案,阅卷官轻声吟咏声,再一次若隐若现传入他耳中。
“……然则,仁义礼智之性,非人之初,刚柔善恶之气,非天之赋。
天以辽阔澄澈,则日月星辰循其里,地以宽坦寥廓,则草木山川繁其荣。
士人何以凝聚托孤、寄命、大-->>